最近一直追剧《都挺好》,看得小编心情复杂。苏家三兄妹的故事仿佛在向我们证明,从小成长的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正好这几年流行讨伐原生家庭,很多人打着心理学的旗号说:每个人的“坏”,都能从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还有人直接总结:父母皆祸害。《都挺好》也被网友改名《原生家庭之罪》……
这里说的“原生家庭”,指的就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家庭,它的源头是一本书《为何家会伤人》,其大概就是说:每个成年人与别人相处的方式,都是由童年时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决定的。
小编觉得有必要冷静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作为成年人,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现状都归因于父母吗?
带着这个思考,我们看看下面的知识。或许能给你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为什么你会发现,自己身上总有父母的影子?
当我们讨论惯性行为的时候,常从人格(性格)中寻找根源。而性格是怎么来的呢?小编给大家分析一下。
科学家认为,人类的性格是一种建立在生物基础上的心理趋势。也就是说,我们的性格都有生物学基础。而这个生物学基础就是遗传基因。
基因是每个人性格的“内核”。
因为我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心理/情绪),是先经过大脑处理,然后才体现为行为。而大脑怎样处理,则取决于基因表达的蛋白怎样"工作"。原理看下图
从基因到行为会有一个漫长的作用过程。而这个过程会因为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基因并不能决定你的性格,但一定影响你的性格。
遗传学的研究认为,基因对性格的总体影响大约为50%。
但在不同年龄阶段,基因对性格的影响程度不一样。
2017年,一份针对21057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遗传基因对性格的总体影响在幼年时最高可接近80%,随后逐渐降低,到成人时期稳定于 40% 左右。
*在不同年龄段,基因和环境对人格影响的比重。黑色的线代表基因影响的比重变化,灰色的线代表非共享环境(家庭外的社会环境)影响的比重变化。
2015 年,《自然》杂志梳理了近3000篇针对双胞胎研究的文献,结果显示,基因对性格的总体影响大约为 50%,一些与性格相关的特征也会伴随基因而遗传。比如延迟满足能力的遗传度高达 50%-60% ,开放性 30%-60%,离婚 30%-50% ,内外向 40%,抑郁 50%……
那些与性格相关的基因,决定了我们每个人出生时就具备了自己的性格雏形。也就是,你更有可能是外向型还是内向型,你会不会容易情绪化,敢不敢冒险……
比如先前给大家讲过的“冒险基因”,DRD4-7R基因。研究发现有这个基因的人天生心宽胆大、乐于探索、敢做敢闯、从来不怕困难和挑战。
再比如,我们身体里的COMT基因,会影响每个人对愉悦感和幸福感的体验。科学家发现,这个基因是GG型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也会比别人更加懂得感恩和宽恕。而AA型的人,则更容易感受抑郁情绪。
基因之外剩余的50%,则来自我们生活的环境。
原生家庭作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化场所”(但不是唯一),是最早开始影响每个人性格的外界环境。
这种影响从婴儿期就开始了。有研究表明,父母能否及时回应婴儿的需求,会影响婴儿对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判断,继而影响ta将来是不是容易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到了童年时期,孩子开始观察、学习、模仿大人。
此时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对孩子行为的奖赏与惩罚,将帮助孩子培养出对待世间万物的思维和行为模型,比如看待事物的角度、怎样与他人交往、怎样管理情绪。
*注:演员春夏讲述自己的家庭
心理学认为,0-12岁是每个人塑造完整性格的决定阶段。由于这个年龄段,我们对家庭、对父母尤其依赖,所以性格中家庭留下的烙印也更深。
但有必要强调一下。无论成长经历了什么,你的性格依然是在基因设定的“雏形”上发展。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先天外向,就不太容易变得极度内向;如果你天生内心强大、情绪稳定,成长中也不会轻易被糟糕的环境折服……
*《都挺好》里,苏明玉从小被母亲嫌弃,可她没有放弃自己,而是选择和母亲据理力争。我们也可以说,她或许天生就有进取的基因。
心理学家Judith Rich Harris在他的《教养的假设》里说,孩子的性格像自己的父母,有时候不是因为家庭教育,而是父母给了孩子同样的基因,和让这种基因成长的土壤。
只是,即便遗传了父母的基因,从小就受父母影响,我们也不能把成年后的“人格模型”定格到父母,或者原生家庭。因为让你的基因成长的土壤,还包括你生活的社区、学校、职业、朋友、网络世界等等。
家庭的影响是在家里,外面的世界才是你度过余生的地方
遗传学的研究认为,随着年龄增加、社会接触的范围扩大,环境对性格的影响会加深。接受教育、恋爱、婚姻、工作等外界环境,给人带来的影响更大。
更何况每个人都要离开原生家庭去闯荡世界,外面的世界才是你度过余生的地方。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原生家庭之外的社会中,不断学习、成长、完善,包括性格。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内心秩序的重建。
而“原生家庭”只是心理学用于寻求每个人心理困境的一个途径,帮助我们通过主动回忆童年去思考、认识、理解自己,不是为了让我们去怪罪谁。
*《都挺好》里,苏明成被母亲宠成了妈宝男,做事冲动莽撞却不自知,每次被指责都会大发脾气。直到离婚、被骗,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种种不是……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知道自己哪里需要改善,和不知道自己需要改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阶段。
因为我们只有真正认识和了解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性格中需要改善的地方,才有机会去学习和成长。
很多父母都需要成长,只是他们一直没有意识到而已。
图为网友留言讲述的真实经历
最后小编补充一句:“原生家庭”这个问题,关乎人与人的理解,也关乎各自对于生活的态度,各有各的想法。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往后余生,都挺好。
*本文参考资料:
1.Terracciano A,Sanna S,Uda M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can for five major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J] .Mol. Psychiatry, 2010, 15: 647-56.
2.Heritability of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of behavior genetic.Vukasovi, T. , & Bratko, D. . (2015).
3.Comparing the developmental genetics of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over the life sp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Briley, D. A. , & Elliot M. Tucker‐Drob. (2017).
4.Harmonization of neuroticism and extraversion phenotypes across inventories and cohorts in the genetics of personality consortium: an application of item response theory. Behavior Genetics, 44(4), 295-313.(2014).
5.《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美)哈里斯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09.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