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医晓护的第1666篇文章
大家都知道氧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物质,氧的代谢平衡取决于氧的产生(氧供)和消耗(氧耗)。许多心肺脑疾病和老年退行性改变都与氧代谢失衡有关。氧供是指组织在单位时间内能获取氧的量,它代表的是循环给机体组织的氧运输,反映总的循环功能。氧气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经心血管系统运输到机体各组织,供细胞利用。血液中以物理溶解形式存在的氧量,仅约占血液的1.5%,化学结合的占98.5%。化学结合形式是血红蛋白和氧气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而其结合及解离是可逆的,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二氧化碳分压等。
大家普遍了解氧供,而不知道氧耗。氧耗是指单位时间内全身组织细胞实际消耗的氧量,即组织从血液循环摄取的氧量,代表全身氧利用情况。它取决于组织细胞的功能代谢状况,但并不代表组织对氧的实际需求量。在基础状态下,氧供和氧耗是匹配的,氧耗约为氧供的1/3;运动时氧耗增加,氧供也会同时增加,主要通过提升心排出量来完成。这个过程很重要,决定了氧供>氧耗,还是氧耗>氧供。
一、耗氧对人体的危害
最大耗氧量是反映人体有氧活动能力的指标之一,国内外已将其作为评定人体耐力、心肺功能以及人类体质状况的指标之一。人的最大耗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个体差异、性别、年龄、体质、职业等。最大耗氧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心脏排血量、肺通气情况、弥散功能等。一般来说,男性最大耗氧量大于女性,年轻人大于老年人,运动员大于普通人。以运动员为例,运动员体力训练大,肌肉比例高于一般人,骨骼肌酶的活性增强,氧利用率上升,从而增加最大耗氧量。男性的肌肉比例普遍高于女性,从同样的角度也能理解耗氧的差异。曾有研究探讨了逐级增加体力负荷时,氧耗和年龄、体重、身高的关系。结果发现,氧耗随年龄增大而递减的规律明显地表现出来。这可能和老年人退行性改变,身体合成蛋白质的能力降低,分解代谢增强,肌肉慢性丢失有关。
二、活动过度和寒冷天气易诱发缺血缺氧性疾病
虽然机体有自动调节氧代谢的能力,那么为什么在活动过量时、寒冷天气时,机体还是缺血缺氧以致造成急性心肺脑血管疾病呢?
1.过度活动我们知道剧烈活动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活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短的运动,每分钟需氧量则越大。活动时,局部组织温度上升,二氧化碳和酸性代谢物质堆积,有利于氧气从氧合血红蛋白中解离,让机体可以获得更多的氧气,适应组织代谢的需要。最大活动量时氧供可以上升到基础值的4~5倍,但这种上升未必能满足组织细胞对能量的需求,因为此时的氧耗可以上升到基础值的10倍,氧供还是满足不了氧耗。另外,当活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了,机体的摄氧量仍没有恢复到安静状态下的水平,这一段时间内机体仍然在过量耗氧。活动后缺氧除了表现为气喘、乏力、肌肉酸痛外,严重的可能会造成心肌缺血、暂时性脑缺氧,甚至会危害生命。
2.寒冷天气那么我们又怎么理解寒冷天气下的缺氧呢?之前我们提及到了血红蛋白和氧气可结合和解离,在温度升高时,血红蛋白对氧气亲和力降低,促进氧气的释放,而温度降低则是相反,不利于氧气的释放。也就是说,在冬天,氧气更难释放出来给组织利用。更糟糕的是严寒的冬天,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容易多发,其原因在于寒冷的温度刺激下小血管收缩,从而短时间内使回心血量急剧增加。此外,低温状态下人体汗腺分泌下降,水钠排出一定程度上减少,增加了血容量,这都会使得血压、心率和心肌耗氧量短时间内升高。而老年人本身因退行性改变而体质偏弱,免疫力低下,其适应能力也随之下降。相对于年轻人来讲,在冬天更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心绞痛、脑卒中、呼吸衰竭等疾病。
三、对减少氧耗的建议
“生命在于运动”,意味着缺乏运动就会减寿,但过度的运动同样对机体有一定的危害。研究表明,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都与运动后过量氧耗成正相关。除了高强度运动外,发热、寒战发抖和抽搐等都会使机体氧耗增加,加重缺氧情况。体温每升高1°C,氧耗增加25%,寒战时机体氧耗最高能增至400%。为了减少氧耗,我们不仅仅需要注意运动适量,也要注意心态平和,保持一个安静的状态。医院内监护室常给予患者镇静和镇痛治疗,也是为了降低病人的代谢速率,减少耗氧,使得机体组织氧耗的需求变化尽可能适应受到损害的氧输送状态。
目前的研究结果大多认为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延缓中老年人运动能力的衰退。短期的渐进性增加运动强度的有氧训练有助于改善中老年人的神经肌肉功能和运动能力。中老年人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如气喘、气促、疲劳程度、肌肉酸痛等来确定运动的强度及时间,提倡慢生活,平衡氧供和氧耗。身体不适时即使是青少年也不宜运动,中老年人就更不能硬撑着运动。中老年人的活动强度,即心率和呼吸频率能达到本人最高值的50%~70%,身体微微出汗,呼吸平和为好。如果锻炼过程中出现呼吸短促、头晕、胸闷胸痛、肌肉疼痛等感觉,说明运动强度过大,氧供上升的速度弥补不了氧耗,氧代谢失衡,应当马上休息,或者降低运动强度。
建议中老年人的运动方法:
1.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老年人中推广最为普遍的一项有氧运动。其动作柔和、肌肉放松,融牵拉、力量、有氧为一体,并结合意念和呼吸。有研究比较未进行太极拳的老年人和长期习练太极拳的老年人的血压、脉搏、心功能等指标,结果发现参与太极拳的老年人,在这些指标上均优于前者。此外,太极拳练习延长了足后跟达到最大压力的时间,从而增加了足跟对身体重量缓冲的能力,使足底中心压力在额状轴的摆幅减小,增加行走过程中身体的稳定性,经常参加太极拳锻炼有助于中老年人下肢功能的维持。
2.八段锦
八段锦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所著《夷坚志》中:“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说明八段锦在北宋就已流传于世,并有坐势和立势之分,传统医学认为八段锦具有柔筋健骨、养气壮力、行气活血、协调五脏六腑之功能。八段锦包括:四肢和躯干的伸展运动,头颈的反复拧转运动、腰部的节律性运动(前后俯仰)等,对老年人来讲简单易学。对比研究、追踪研究都表明,长期坚持八段锦运动对老年人的微循环指标有改善趋势。八段锦动作柔和缓慢,随着动作导引内气贯通五脏六腑,配合呼吸锻炼,还可以提高肺活量,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徐燕雯撰稿
上海曙光医院主任医师熊旭东修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