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款名为《神夫草》的消毒乳膏
“荣登”《柳叶刀》杂志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一名14岁早发性点滴状银屑病男孩
在使用一种“中药膏”后,
他的小腿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皮疹,后被确认为皮纹。
两名丹麦医生亲自尝试,
在皮肤上涂抹该乳膏,
发现有血管收缩作用。
俩大夫赶紧把使用的乳膏送检
得出的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
乳膏中检出0.065%丙酸氯倍他索(属于强效糖皮质激素),
以及抗真菌药酮康唑和咪康唑,
吃惊之余,
他们向全世界发文通告这个,
“赣卫消证字(2009)第0504号”的“中药产品”。
殊不知他们举报的这个“挂羊头卖狗肉的乳膏”,
根本不是中药,而是中国的消毒剂。
消字号不能当药品用
所谓“消字号”产品,顾名思义就是消毒产品,属于卫生消毒用品范畴,主要用于杀灭或清除作为传播媒介的病原微生物。和“国药准字号”产品不同,消字号产品并不是药。
事实上,消字号与药字号是有本质区别的。
据厦门儿童医院药剂科刘银丽临床药师介绍,药品是具备治疗作用的特殊产品,必须拥有“国药准字号”。它需要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严格审批后,才能取得的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只有获得此批准文号,药品才可以生产、销售。
由于药品临床试验周期很长,在确保安全有效的情况下才可能批准,所以整个过程通常要5-10年甚至更长周期,费用也高达数百万甚至上亿。
相比之下,消字号产品无需临床试验,只要有省级以下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所以这个过程不需要耗费太长时间,最短一个月即可拿到批号。也正因如此,消字号产品不具备治疗功效,也不允许出现“功能主治”等宣传标语。
消字号产品乱象丛生
然而被忽悠,错把消字号产品当药用这件事,在国内医生看来似乎是司空见惯的。
在省级机关医院眼科林泰南的门诊中,就接诊了乱用眼药水、眼贴的患者。
他们中不少人带来的小药瓶或眼贴上就赫然标着“消”字号。
据他介绍,这类产品大都打着治疗近视、黄斑病变或白内障的旗号,出现在小药店、集市或农村。许多人在使用之后都出现了眼睛上皮损伤、皮炎,甚至激素型青光眼。
前不久,就有一名家住福州北峰的老太太,在赶圩时买了名为“藏明液”和“金珂二十六味明目眼贴”的消字号产品,结果出现了药物性结膜炎,疼痛难忍。
同样,对于消字号产品的长期存在的乱象,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分院、福建省皮肤病院皮肤外科赵雁副主任医师也显得深恶痛绝。“明明不是药品,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药架上,并且通过标注各种治疗功效,欺骗消费者购买。”
更让赵雁医生气愤的是,为了让消费者使用后能迅速起效,一些消字号产品生产过程还偷偷添加了激素成分,但这些信息却没有标注在包装盒或说明书上,使得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在长期大量使用之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副反应。
而消字号产品冒充药品屡禁不止的原因,其实和监管宽松,违法成本低存在一定的关联。“而且,为了效果好,在一些消字号产品中加激素已经是业内皆知的秘密。”刘银丽说。
选购时要擦亮眼
为了避免被忽悠,刘银丽建议消费者在选购药品时一定要擦亮眼,注意这几点:
1.注意查看产品包装上的批准文号,药品的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号,而消毒产品的批准文号格式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卫消证字(发证年份)第××××号。
2.要看产品标签和说明书内容,消毒产品不得在包装标签或说明书中出现或暗示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宣传,不得出现疾病的名称。
3.消毒产品不得宣传对人体足部、眼睛、指甲、腋部、头皮、头发、鼻黏膜等特定部位的消毒或抗、抑菌作用。
4.消毒产品也不得有与药品类似用语,如“每日三次”、“七天为一个疗程”等。
若判断不准“消字号”和“药字号”,建议大家咨询医生或药师。
END
编辑:乔一
福建卫生报记者:林颖
医院宣传人专属的超级案例公开课火爆来袭!4月27日18:30,20个超级宣传案例将在2019健康界峰会首届「宣传我最强」专场开讲,满满干货,不容错过!免费报名咨询:18311301805(手机/微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