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受李克强总理接见的村医 甘做百姓身边的“120”

2019
08/30

+
分享
评论
健康县域传媒
A-
A+
再小的个体也有光芒。

通讯员:肖建军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河北省涿州市刁窝镇刁四村卫生所周松勃、刘翠芳是一对乡村医生,行医32年来,夫妻俩志同道合,不忘初心,视患如亲,舍药济困,精心为乡亲诊疗服务,被誉为乡亲身边的“120”。

近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命名的第二批全国“幸福家庭”表彰名单上,周松勃家庭榜上有名。在接到保定市卫生健康委有关领导送来的“幸福家庭”奖杯时,周松勃感慨万千,“这个沉甸甸的奖杯背后,凝结着家人多年来对我莫大的支持……”

今年59岁的周松勃,是一名老党员。高中毕业后立志从医,1987年师从名医门下,考取专业学历后,他和妻子刘翠芳扎根基层,一干就是30多年。

01

甘做乡亲们身边的“120”

农村长大的周松勃深知种田人的艰辛和患者疾苦,因而把患者当亲人,坚持有钱没钱一样看病,让患者少花钱、看好病作为行医准则。由于收费低廉且治疗有效,方圆数十里的患者都愿来他这儿看病。凡是急病患者和路途较远的患者,尽量优先服务,不能回家吃饭的,夫妻俩就端上一碗热饭;晚上回不去的就在诊所住下。一位患者激动地说,“周大夫一家人有爱心,他的卫生所服务比宾馆还好哩!”

在刁窝镇,周松勃被誉为身边的“120”,24小时应诊,只要有乡亲来敲门或是打电话,不管风雨寒暑,夫妻俩二话不说,背起药箱跟上来人的车、或者自己骑上自行车就去,风雨无阻。

“夜里来求医,都是让咱去救命的”,周松勃说,这些年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吃饭也没准点。32年来,夫妻二人每年都要跑遍附近几个乡镇、55个工厂、砖厂、农场、105个行政村近200平方公里。村里好心人帮他们算了一下,他们的行医路程近20万公里,相当于8个万里长征,辐射周边人口达25万余人。

刁四村67岁的刘志祥和儿子刘彬相依为命,是村里的特困户,老人还身患心脑血管病和类风湿,这些年周松勃坚持上门看病从未收过一分钱。刘志祥没有能力供孩子上学,周松勃就给全包下来,供孩子从小学、初中、高中直到上重点大学。刁一村49岁的刘春生十几年前在一次事故中截瘫,周松勃知道后,带头为他搞了一次募捐活动,多年来坚持为他免费治疗,随叫随到。刘春生说,这些年多亏了周大夫、“周善人”。

俗话说,成功的男人后面有一位成功的女人。周松勃的爱人刘翠芳贤惠大方、知书达理、乐善好施,成为周松勃的得力“贤内助”。

在周松勃的家里保存着2本良心账:患者舍药的欠条和他垫付的急诊费用欠条。有些急诊患者来,周松勃一看情况危险,自己诊所治不了,当即决定转诊上级医院,并亲自陪着去,患者家属一时又没带多少钱,为了救急,他就先行垫付。2100余张欠条累计达65.2万元。

02

甘愿捐赠遗体

“救人如救命,就是乡亲们今后没能力还,我也认了。祖辈们传下的爱心‘接力棒’交到了我这一代,我要将家风延续下去!”周松勃如是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周松勃的家日子也不好过,他的“穷大方”引起儿女们的不解。“医生这个职业是让你救人的,不是让你来发财的,有钱没钱咱要先给人家看病......”周松勃年年慷慨“舍药”,并没有把卫生所舍垮,卫生所反而日益红火,他知道这是乡亲们对自己的信任和认可,他把救死扶伤、扶危济困作为人生目标,所有精力奉献给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

除此,周松勃还养成了记录健康病历档案的习惯。从1987年开始,他每诊治一位患者,都要详细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症状、处方及处置等,为农村患者建立病历档案。每2000人次装订一册,30多年从未间断,截至目前已整理出241本,48.2万余份,开创了中国乡村医生为农民就医建档的先河。

周松勃的善举广为传颂,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最美乡村医生”,河北省“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其家庭被评为省市“最美家庭”等荣誉。曾被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更令周松勃难忘的是,2013年1月5日,他有幸走进中南海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亲切接见。周松勃回忆,当时总理握着我的手微笑说:“老周很好,干得不错,你是乡亲们身边的‘120’。”

周松勃也不是神医,他走村串户行医,感触最深的一件事就是:看到许多癌症、白血病等重症患者虽经努力救治,年岁不大还是离开人世,他悲痛不已,下决心提高医术,减轻患者病痛。看病之余除了刻苦研读医书,还经常主动到大医院请教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2012年11月24日,周松勃夫妇商量做出惊人决定,将遗体捐献给医务工作者解剖实验。“您舍药济困我们不反对,捐赠遗体我们不能同意,说实话,以后你们百年了,我们扫墓都找不着地方。”周松勃的女儿说。

国内可供移植的人体器官非常紧张,很多需要移植器官救命的患者,在痛苦的等待和煎熬中离世。作为医者,甘愿捐赠遗体为医学事业做“铺路石”,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周松勃说。

做通子女的工作后,2012年12月6日,周松勃、刘翠芳夫妇郑重在“遗体捐献意愿书”上签下了他们的名字。

忙,是村医周松勃的常态,村民对他的依赖,他也早已习惯。“选择了医生这个工作,时间就不是自己的了,我把这种依赖视为一种信任和褒奖。” 周松勃说。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村医甘,李克强,百姓,周松勃,夫妻俩,患者,乡亲,舍药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