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孙凡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有钱到广州,没钱到高州”,这句话在粤西地区广为流传,作为广东西南部的山区县,高州市在全国范围内也享有广泛的知名度。人民日报曾刊文《广东高州市人民医院“大县域医疗中心”渐具雏形》,如今这篇报道已经3年,高州市人民医院建设的“大县域医疗中心”也羽翼渐丰。
近年来,高州市扎实推进医疗改革工作,以强基层补短板为抓手,整体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探索出独特的医改“高州模式”,先后被确定为省和国家的医改示范县。
今年5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8年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予激励支持的全国21个地方名单,高州市为广东省唯一上榜的地区。目前,高州市内能开展232种常见病疑难病和211种关键技术手术,常见病可在镇级卫生院治愈,疑难病及危急重症可在县级医院治愈。
据广东省卫健委统计,高州市人民医院在全省县级医院中综合服务能力排名第一。2018年,高州镇村医疗机构门诊人次占比达到86%,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7倍;基层医院住院人次占比达到39%,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3倍。连续多年县域内住院率保持95%左右,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科学的三级健康服务体系
如何保障“大病不出县”?
“我们列出4个基本清单,通过合并剔除、再剔除,确定了县域内可治疗的大病清单。”高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茂生介绍,这4个清单分别是:病例规范首页C、D类疾病,大病医保的疾病,大病统筹的疾病,调研全省57家县级医院出县治疗的疾病。有了这个清单,如何在县域内建设好专科就有了作战图。高州居民患病后在县域内能以比省级医院节省3分之1的费用治大病、治好病,无须往外跑。
图注:高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茂生
高州医院2018年出院量11.7万人次、手术量6.1万例,其中较为复杂的C、D型病例占比65%,Ⅲ、Ⅳ级手术占比56%,外地患者占到43%。高州医院去年完成心脏外科手术1812例,位居全省第二名,手术患者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仅有4天。
在全省96家三级综合医院11个临床重点专科能力排名中,高州医院有6个专科进入全省前10名,医院还打造了粤西最大的新生儿监护中心、最大的血液净化中心。
病人不仅不需要往外走,甚至出现一些上级医院就诊或外地患者倒流到高州。根据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统计数据,高州县域外病人占43%,2017年第一季度异地住院病人超过100人次,流向高州的患者主要来自7个市(县),流入病种前五位分别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糖尿病。
高州市人民医院在积极增强自身龙头地位,同时,也大力推动镇级医院、村级卫生站整体提升,让‘大树底下百花齐放’。高州市政府确定县级医院帮扶镇级卫生院方案,高州市人民医院每月定期派驻中级以上专家到镇级医院坐诊、开展临床手术、举办培训、教学查房等。通过“传帮带”,镇级医院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在高州,全市所有基层卫生院可开展一级手术,17家卫生院可开展部分二级手术。各镇级卫生院门诊住院楼均安装了医用电梯,住院病房设施齐全,均配套有中央吸氧、传呼系统、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R等先进医疗设备,有9家配置镇卫生院有CT检查设备,检查诊疗能力大为提高。
目前,全市26个镇级卫生院共有开放病床2411张,每万人拥有17.8张。各镇级卫生院均配套有医用电梯、中央吸氧、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R等先进医疗设备。9间卫生院还添置有CT、腹腔镜等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诊疗能力大为提高。
高州市实行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化,将乡村医生纳入镇卫生院管理,合理调配空缺村卫生站乡村医生。积极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多年来坚持免费培训乡村医生,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乡村医生诊疗水平。落实在岗乡村医生财政补助和绩效补助,落实离岗乡村医生和接生员困难补助资金,解决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与高等医学院校订单定向培养农村大专本科医学生,包括全科医生、儿科医生、产科医师及助产士等,并将乡村医生纳入镇级卫生院管理。目前,所有村卫生站均可开展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形成了科学的分工协作和顺畅的转诊机制,通过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起有效、严密、实用、畅通的上下转诊渠道,为全市城乡居民提供连续性诊疗服务,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
双轮驱动人才发展,找准改革关键路径
2019年2月19日,正逢元宵佳节,这一天高州市人民医院格外喜庆。医院里,拥有一双新肺的高州村民黎叔康复出院,同样换肺后的冯伯正在康复中,劫后重生的两人及家属向现场的广州和高州手术团队一一赠旗致谢。
三个月前,他们俩因为双肺纤维化导致呼吸衰竭、生命进入倒计时,所幸得到广东省县联手大营救,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同一天同时接受“人工心肺”辅助下双肺移植手术成功,迎来新生。肺移植在人类大器官移植中属于最高难度级别之列。此次高州同时开展两例双肺移植手术获得成功,在我国县级医院尚属首次。
据了解,该手术经广东省卫健委批准,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何建行教授带领的肺移植团队,与高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茂生教授带领的胸外科团队联合施行。而这次手术也是高州市人民医院借力省部级医院提高自身能力的典型案例。
“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王茂生介绍道,“医院人才培养需‘一借一长’ 。借,即借外力外脑,请进来,软性引入人才;长,即长内力内功,送出去,培养本土人才”。
关于“借”,高州市人民医院的做法是:设立特聘专家制度,借助于大医院引进专家和技术,输送和培养人才,为做强做大专科提供强劲的支撑。高州市人民医院从北京安贞医院、中山大学、广东省人民医院等著名院校引进各个医学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共11人作为特聘专家,使北京广州的优质医疗资源能够下沉基层,扩大了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
高州市人民医院还与南方医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2017年11月,医院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迎来首位进站博士后,目前进站博士后4名,评比第一名。2018年12月,获广东省人力资源厅批准,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连续两年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填补茂名地区空白。近四年医院引进了8名博士,105名硕士。
“借”的同时,另一方面,高州市人民医院注重“长内功,送出去,培养本土人才”。王茂生介绍,医院扶持专科团队到省部级和国外医疗中心学习,与广东医科大学开设院内60人在职研究生班,还鼓励在职员工攻读博士、硕士,目前已考取4名博士、9名硕士,医院全额资助。关于人才培养,医院不拘一格,选送本科护师陈天凤到爱尔兰特拉利理工学院研修。
医院注重平台搭建和人才培养,实行“三类九分法”绩效分配方案。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以公益性为导向,突出DRG和CMI值、第三方病人满意度、平均住院日、医保病种定额控费等关键指标,薪酬不与药品、耗材、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高州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收入达到“珠三角”医院水平,其他医院医护人员收入超过事业单位水平,从而为山区县留住大量专业人才队伍。
强化公益性,让群众“花小钱,治大病,治好病”
“能力强了,医院要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王茂生认为,把握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核心要义,首先在于把公益性贯穿医院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其次在于改革与管理并重,推动医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办一家有序有情怀的公立医院。
近年来,高州市人民医院飞速发展,但始终不忘将公益性贯穿于医院发展的全过程。医院建立了严格的医疗成本管控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控费信息监测和公示。医院推广临床路径病种460个,推广日间手术,提高周转率,降低平均住院日,降低病人的就医费用。降低大型手术收费,并坚持质优价廉的国产药品耗材优先使用原则。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2018年全国三级医院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分别是322元和13313元。作为“三甲医院”高州市人民医院的年均次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分别是219元和11218元,分别相当于全国三级医院平均水平的68%和84%。
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高州市人民医院坚持医务人员薪酬不与药品、耗材、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绩效考核突出DRG和CMI值、第三方病人满意度、平均住院日、医保病种定额控费等关键指标。引导医护人员通过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治大病以及合理控制病人治病费用来获取高薪,既最大限度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又进一步降低治病费用。
在某媒体报道高州市人民医院在广州获多项大奖后,王茂生在微信朋友圈感慨道,“高州市人民医院的医改得到行业认可不容易。2013年后,医院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下挤掉水份,步入规范化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内涵,以优质、高效、低耗持续良好运行,走上新台阶”。
关于医改,王茂生表示“医改走到最后,活着的,活得滋润的就是好的。在资源严重不足条件下,技术创新不属于县一级医院,而在及时引进。克服缺人才、缺技术、缺钱、缺管理“四缺"等不利因素,在技术、服务、文化等有一定基础上更重视改革与注重好的管理理念,更重视成本管控,更重视价值医疗,不输就是嬴了”。
“走进新时代,高州医院接地气不遗余力构建与县域百姓需求侧相适应县镇村三级健康预防服务体系,造福高州人民。”王茂生展望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