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1600多位院士,却只有一个屠呦呦!

2020
03/11

+
分享
评论
健康大河南
A-
A+
值得反思

9681583882745574

屠呦呦教授获颁诺奖

2020年的两院院士评选,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选。评选委员会给出了她落选的理由:

1、没有留洋背景,2、没有博士学位,3、没有足够的论文。三条理由,尤其是第三条,令人大跌眼镜。

屠呦呦何许人也?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1972年成功提取到青蒿素。2011年9月,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物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此外,她还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值得瞩目的还有,英国广播公司(BBC)发起的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中,屠呦呦是与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及数学家艾伦·图灵并列的巨人。她入选的理由是:“如果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伟大程度,那么屠呦呦无疑是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50711583882745705

这样看来,屠呦呦教授的再次落选,到底是一种“长脸”,还是“打脸”呢?

其实,我们更想说的是:中国有1600多位院士,却只有一个屠呦呦!

与她有相似经历的,还有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曾经三次落选院士评选,不过,他终于在第四次评选中成功入选!

55051583882745784

这么看重论文!殊不知,论文是最简单粗暴衡量一个人的办法,这是评选过程中的不作为表现。学者的成就不是以他在现实生活中为社会做出了多少价值为评判标准,而是以众所周知的东拼西揍(起码大部分人是这样的)甚至是抄袭整合的方式来评判,这种方式需要尽快的改变。

否则,院士在大众心中的分量和地位将越来越不值钱,越来越被人看不起。因为,这个头衔对社会价值的大众评判标准差距太大。

屠呦呦教授的论文数量及其稀少,因为她和她的团队长期埋头于各种理论研究和试验,也许上万次的实验才能得出一个有效的结论,那论文数量自然不会多。

像袁隆平和屠呦呦这样的务实派科学家,他们那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投入论文的写作过程呢?

论文贵在精,而不在多,科学家不在发表多少文章,而在科学研究对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

当然,在中国,某些“大牛”竟然有500篇SCI论文,这还是非常恐怖的数据的,但是,有什么用呢?社会记得他吗?记得的可能是博取浮名的行为而已。

更多的科研人员则是为了凑数,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硬是将科研过程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无限放大,而真正投入科研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科研人员论文写作水平急剧提高,但科研水平急剧下滑,科研成果转化率跌入谷底的现实。

35681583882745829

感叹:1972年,屠呦呦就成功提取到青蒿素。也许国人习惯了务实的科学家默默无闻的奉献,但是国际社会却认可这样的科学家,她获得了诺奖,而中国也意识到屠呦呦曾经的贡献,所以主席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呦呦研究员颁奖。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的领导人都能补上这迟来的荣誉,而中科院却“骄傲的”给闭上了门。在一个务实奋进的新时代,也许有些格格不入了,也许到了必须要变一变的时候了。

7041583882745873

任正非说:“屠呦呦获奖,还饱受争议,还有人不服,认为屠呦呦的研究太简单,就是将农村清明节挂在门上的青蒿杆泡在酒里做研究,其实屠呦呦的研究不简单,她从常识之中发现了真理,从简单之中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创造了不简单的巨大社会价值,一辈子只干一件简单的事,成就了不简单的人生价值,这是值得弘扬的精神!她是一位三无研究员却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值得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反思……”

饶毅所言:“在中国,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你做再好的研究,都不如拉好关系。”

老同事对屠呦呦有过如此中肯的评价:屠呦呦“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

屠呦呦曾说:我感觉自己的工作还没有做完,青蒿素耐药性问题已经出现,我关心的是这个问题。

这就是屠呦呦,无论名利浮沉,他淡然处之,一心一意,沉心下潜,做好基础,务实为民。

79411583882745921

14591583882745992

网友评论:

网友两幅:胜一世疟疾,却败给了一纸空文。事实上,屠呦呦对于获奖并不感兴趣,现在屠呦呦已经不再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她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还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哪个荣誉不比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名头高?

网友mavericks:只能说明院士的含金量下降了,参杂了太多的人情世故,已经不是当年的学部委员了

网友飞:我们记不全中科院的院士,但是我们记住了她

网友勤:虽然她对奖项并不在意,但并不能代表国家的评选规则——院士?优秀人才?论文数量? 还是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的。

网友WH:全国人都认识屠呦呦,因为她是中国诺奖第一人。现在很多很多很多科学家为了发文章而做事情,为了某些荣誉而做事情,比如CDC高福同志。屠呦呦先生这样的人,以后真的是越来越少了。太崇敬他了。

网友woodinwoods:相信屠呦呦做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评个什么奖,得个什么名头。如果真是为着这些东西去,可能反而干不成了。她乐在研究过程,不在乎结果会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

网友阿德里安布洛迪:类似于院士之类的评选不单单意味着名誉,也意味着资源,让真正想做事愿做事的科学家拥有更多的资源才可能创造出更好的成果,当然,屠老现今应该不缺这东西,但其他人呢?

网友光明:屠呦呦是为了治疗疟疾病而研制出了青蒿素,不是为了获得院士头衔,或诺贝尔奖去研究了青蒿;为了人类健康,她用一辈子钻研了这一成果,而不是为了获得某些奖项发现了青蒿素。这是本质区别!

网友飞沙:有个朋友,他经常接到陌生电话打过来,问需不需要发表论文?而他只是个n年前学医的学渣,现在也是。

网友余米:记住屠呦呦先生一语:“快乐有三法:舍得、放下、忘记;有些人,有些事,看清了,也就看轻了。”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