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力量丨骨关节微创治疗之关节镜技术
您知道吗?目前全世界有13.4%的人口患有各种关节疾病!我国关节炎的患者估计有1亿以上。被称为“人类致残的头号杀手”的骨性关节炎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占50%,5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则高达80%,有症状和活动障碍者占1/8左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人会提到关节微创手术,但是关节微创技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现在我们就来揭开它的“庐山真面目”,希望阅读此文之后,会对您和家人有所帮助。
本文作者柳学武副主任医师在手术
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历程
被公认为将内窥镜用于膝关节的第一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东京大学的Kenji Takagi教授(1888-1963)。1919年,他率先使用7.3mm的膀胱镜探查了一名患者的膝关节。经过持续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几年后他发明了关节镜的专用器械并按顺序编号,1931年,直径3.5mm的1#关节镜研制成功,成为现代光学关节镜设备的雏形。20世纪70年代后期关节镜技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得到了进一步长足的发展。
关节镜系统
关节镜微创技术的实用性 现代骨关节外科中,关节周围骨折固定技术、关节镜微创技术以及关节置换技术是骨关节外科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节镜技术充分体现了现代关节外科向微创化发展的趋势,是骨科向微创方面发展的重要组成。 关节镜微创技术的产生,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对关节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通过关节镜可以对关节内部结构进行全面的检查,这种技术相比较切开手术显得更加细微,在术中的直接监视下,在核磁共振检影像中不易发现的许多关节内的结构和病变,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观察并可以直接进行治疗。正是由于这种技术的先进性,有人将关节镜技术与骨折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并称为20世纪骨科领域的三大重要进展。现代社会随着健康知识的不断普及,关节镜技术目前已被广为接受,已经成为骨关节疾病的常规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
关节镜组成
关节镜操作系统的组成部分
关节镜的基本构造是一个光学系统,中央是采集图像的长棒状的镜系统,尾端连接导入光源的光导纤维,外面是金属保护鞘。组成大概分为五部分,分别是镜头、摄像头、主机、显示器和冷光源。关节镜镜头为直径约4-5毫米的细棒,棒内含一组光导纤维和一组透视,光导纤维将光线传入关节,透视则将关节内的影像传出。图像的传入及导出原理类似于电视台现场直播,在关节外,一根光缆将光导纤维与冷光源相连接,这样冷光源可以照亮关节;一个摄像头将透镜与主机和显示器相连接,从而把关节内的影像反映到显示器上。通过在皮肤上建立约0.8mm~1.0cm微小切口,将关节镜放入关节内,并在其后方接驳摄像和显示设备,可直接观察关节内形态和病变,并通过使用特殊器械,对关节内疾病进行治疗,从而避免许多关节切开手术。
术中游离体取出术
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
关节镜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主要适用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前后交叉韧带断裂、关节软骨损伤、关节内游离体(又叫关节鼠)、骨性关节炎、炎症性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晶体性关节病、感染性关节炎和创伤性关节炎、肩关节盂唇损伤、肩袖损伤、髋关节盂唇损伤以及踝关节韧带损伤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禁忌证:1)患者患有全身或局部的感染性疾病;2)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3)患者不能耐受麻醉和手术。
先进的关节镜设备
关节镜微创技术的优点:
1 关节镜可以看到关节内几乎所有的部位,比切开关节看的更全面,创伤小,疤痕少,康复快,并发症少。
2 切口小,美观,可避免晚期因关节表面和运动部位的瘢痕而引起的刺激症状;
3 属于微创手术,痛苦小,术后反应较小,患者易于接受;
4 术后早期即可活动和使用肢体,避免长期卧床并发症,减少护理人员和费用; 5 并发症相对较少; 6 基本不影响关节周围肌肉结构,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关节长期固定引起的废用和并发症; 7 可以在近乎生理环境下对关节内病变进行观察和检查,可对关节进行动态检查,提高了诊断能力; 8 关节镜可施行以往开放性手术难以完成的手术,如半月板部分切除术,老年骨性关节炎关节清理等。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关节镜技术已经普及到肩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踝关节以及髋关节,微创技术的发展为广大临床患者进一步快速获得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带来福音,海港医院骨外二科医护团队以精湛的技术、先进的治疗理念以及良好的服务态度,为广大患者群众真诚服务,造福一方百姓。
原标题:学科力量丨烟台海港医院的骨关节微创治疗之关节镜技术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