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放射的医生,有多厉害?
放射线,一个神奇的存在,是魔鬼也是天使。今天我们要聊聊它天使的一面。
/ 放疗是怎么来的/伦琴和他拍摄的世界首张X光照片“核辐射”令人闻之生畏,而其实在适当的驾驭下,它也是一把治病救人的医学利刃。1895年底,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Conrad Rontgen)首次发现放射性的“X”射线。
高能量放射可破坏细胞染色体。癌细胞的分裂生长比正常细胞旺盛,因此染色体被破坏受到的损伤也远大于正常细胞。很快,放射疗法就被人们用于治疗癌症。然而电离辐射的弊病也随之显现。
早期接触放射性元素的人没有防护意识,很多都得了辐射相关病。最早分离出镭的居里夫人死于白血病、最早使用射线治病医生之一Emil Grubbe也在晚年因肢体坏死而截肢。其他受到伤害的还有早期做放疗的病人和接触镭的工人。
幸而,至今一百多年的放疗医学发展,让人们逐渐学会了驾驭射线这把双刃剑。控制照射剂量,让放射全面应用于医学影像学检查而不会对人体产生过度伤害。放射治疗更是成为看不见的手术刀,与外科手术、药物治疗并驾齐驱。
治疗前进行照射区域的精密计划,充分做好保护工作,可以让患者得到非常好的治疗结果,副作用日益降低。愈来来愈多创新联合应用,甚至让一些癌症的治愈成为可能。
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陈明教授介绍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与放疗的联合应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进展/ 叹为观止的进步 /
如果说早期放疗是在病灶周围简单画一个框,推近放射源,如烙饼般正面烙完了反面烙,有点简单粗暴。
如今的精准放疗则是在计算机辅助下,用射线这把无形利刃一刀一刀雕琢出一个精密的三维空间。
以胸部肿瘤为例。如何让肺癌得到尽可能大剂量的杀灭,又避开正常组织,保护心肺等重中之重的器官?基于CT引导的三维放射靶区计划是一项巨大创新,首次实现了对肿瘤和周围器官的3D可视化,在三维空间里指哪打哪。只是,这背后的工作量实在是巨大。三维结构是通过CT扫描成几十上百层图像实现的,每层图片中又有大量器官和区域需要医生圈注。胸部肿瘤放疗还有一个特殊性——因为呼吸,病人胸部器官在放射过程中会一直处于移动状态。为了进一步精准捕捉肿瘤位置,医生甚至还需要根据病人呼吸节律各个周期成像来合成肿瘤运动的图像。
把可怕的射线收放自如并不容易!现在的放疗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十分钟内完成一次照射。短短10分钟背后,是医生对靶区精确勾画的数小时努力,更是从肿瘤科到放射科整个团队数十年技术经验的沉淀积累。
我们不由得要说:玩转放射的医生,你们太厉害了!
今年,许多肿瘤放疗医生都在津津乐道一个热门活动——中国抗癌协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恩捷同行,大放异彩”胸部肿瘤靶区勾画病例大赛正在征集报名中。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陈明教授也在为大赛实名打Call:这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活动!欢迎厉害的年轻医生们拿出你的案例与心得,和全国同行、专家一起探讨、辩证、学习、进步!大放异彩,等你来战!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