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疫情严峻的考验,像捡了一条命一样
3个月前,湖北省武汉市被按下了“暂停键”,仿佛整个城市都静了下来。武汉市黄陂区有116万人口,黄陂区人民医院是当地唯一一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为应对疫情,该院调整科室建制收治发热病人,医务人员主动请缨,全力增援相关科室,发热门诊24小时开诊,感染科、老年病区、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鲁台病区、盘龙城院区等满负荷运行,相关科室医护人员驻扎科室,围绕病人连轴转,医护人员倒下一个再补上。
如今,黄陂区街头的车逐渐多了,路边久违的烟火气息,静止的指针重新摆动,回归正轨的日子更近了。在此前度过的76天里,黄陂区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杨玲亲身经历并参与了整个抗疫过程。
此前,杨玲被国家三个部门联合表彰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近日,《健康县域传媒》记者对杨玲进行了专访。
“像捡了一条命一样”
杨玲所在的感染科是黄陂区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科室,疫情救治期间,杨玲常常值守到晚上一两点钟,经过长期的高强度疲劳作战,杨玲自身免疫力持续下降,成为了一名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在做了检测之后才得到排除。
护士们看到杨玲如此高负荷的工作,非常担心她,在工作期间杨玲由于过度劳累导致喉咙嘶哑甚至说不出话,护士会贴心的帮她买一些药品,在休息的时候帮她倒一杯茶。有一次,需要对科室一名患者进行救治,一名护士参与了抢救,但在抢救过程中没有叫杨玲,杨玲问其原因,这名护士表示看到她连续几个晚上参与患者抢救工作,实在怕她撑不住了,就没有忍心去找她。
黄陂区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杨玲(左二)在护理新冠肺炎患者
虽然每天工作结束时,杨玲都会感到极度疲惫,但她仍然表示这份工作带给她最多的是快乐:“每治愈一名患者,心里的欢喜是无法形容的,这份工作是累,但是我依然热爱它,它给我很大的快乐。”在医院新冠肺炎患者全部出院后,杨玲非常高兴,在那一瞬间感到轻松了一大截,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一关过去了,她终于安安全全的完成任务了。
杨玲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期盼新冠疫情能早日结束,不再有人被感染,这是她每天都在想着的事。目前杨玲所在的护理团队仍然是严加防范的状态,“现在的情况比前段时间好多了,但还是不能有丝毫放松,要进一步做好疫情防范工作。”
这次疫情让杨玲变得更加坚定,有着二十年护理从业经历的她,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与2013年的禽流感,但哪一次都没像这次一样让她心惊胆战。“像捡了一条命一样,这是对我们的一次严峻考验,现在我们挺过来了,那么以后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可以挺得过!”杨玲说。
“一定要将这个任务完成好”
“当时心里确实是蛮忐忑不安的,毕竟是新冠肺炎,以前没有接触过,但是这就是我的职责,我们科室就是收治这样的病人,我们必须不顾一切往前冲。”谈到疫情暴发时的情况杨玲如是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9年12月8日,该院便收治了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后为确诊病例),自当时开始,医院感染科全体医护人员便都驻扎科室,围绕着病人连轴转,面对疫情,火力全开。“做好防护工作是战胜任何疫情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对一线医护工作者和患者的健康负责,只要做好防控工作,面对任何疫情都不可怕。”杨玲表示。
疫情期间,黄陂区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病人高峰时段达到108人,大大超过了可承受范围,处于满负荷运行。由于新冠病毒患者不能让家人来陪护,收治一名重症病人往往需要数名护理人员来负责照顾,此时人手紧缺问题便显得更为突出。
于是,科室每个护理人员只能加班加点进行高强度奋战。杨玲每天早上7点多提前回科室做准备,参与专家组会诊,到每个病房进行查房交班,根据专家和医生的意见调整患者的护理治疗方案,往往凌晨2点才能睡下。作为科室护理管理者,她组建护理团队、学习培训、梳理流程、检查设施、改造病房、防控防护、护士排班、操作演练……面对疫情,她的工作节奏犹如音乐高潮中跳动的鼓点,陡然加速。
黄陂区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杨玲在处理医疗废物
“心里想着一定要把这个任务完成好,要给老百姓与医务人员一个交代。”杨玲说道,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精神,在最危险、最关键时刻冲在疫情救治工作最前线,带领科室护理团队打响抗击疫情攻坚战。
“尤其要稳住病人的情绪”
面对这次重大的疫情,杨玲认为病人的心态很重要,“尤其要稳住病人的情绪”,她每天除了对患者进行用药护理工作外,还抽出大量时间花在了解患者的想法、诉求、情绪上,针对各个患者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
有的患者对医护人员疫情救治工作不配合,杨玲便帮病人去做心理疏导。原来,该病人是因为在春节期间无法与家人团聚,导致情绪很低落,也无法去接受自己已患病的事实,杨玲便耐心的去开导他,与他分析疫情救治工作的现状,告诉他配合治疗的好处,病人这才逐渐建立起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病情也在一天天好转。
黄陂区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杨玲(左一)及时倾听解决患者需求
在疫情高峰时段,该院收治了一位老年患者,患者不懂怎样为手机充电,导致无法与家属取得联系,这时患者家属就很焦急,便联系到医院加上了杨玲的微信,杨玲便一手接过来照顾患者的职责。封城期间,常常可以看到商店门口排队买东西的杨玲,她在帮患者采购需要的东西。面对患者住院期间提出的需求,只要是可以做到的,杨玲都会尽量去满足,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杨玲都能接到出院病人的致谢电话。
疫情救治期间,生活起居都在科室里的杨玲偶尔会想起家人,而双方却很难去好好的打上一个电话。在她一天繁重的工作结束后,下班时往往已到了深夜,他们只能偶尔在微信上断断续续聊上几句,家里人对杨玲的工作报以十分肯定:“孩子在家里上网课,家中的一切都已经料理的很好,你不要有任何担心,要完全放心的去做护理工作,然后,一定一定要做好防护”。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