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 | 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
声明:本文为火石创造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网站、公众号等转载需经授权。
新加坡作为亚洲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之一,同时是全球生物医药制造和研发重地。其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大士制造,启奥研发”的产业集聚格局,在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国家层面战略支持、产业政策支持和完善的产学研转化体系三个方面成为推动产业集聚的驱动力。
·概况
空间范围:园区位于纬壹科技城内,占地面积20公顷,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占纬壹科技城面积10%。处于新加坡心脏地带,离新加坡主城区20分钟车程,交通便利, 10余栋商务办公楼群。
产业定位:生物医药研究与生产、医疗器械研发与制造、疾病研究等领域,涉及产业环节涵盖研发、试验环节。
企业情况:代表企业有葛兰素史克认知与神经变性疾病研究中心、诺华热带疾病研究院等。
科研资源:邻近两大学府——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拥有哈佛大学教授Daniel Tenen领导下的癌症科学研究院,龙头企业如阿斯利康和拜耳先灵医药,与国立大学医学医疗组织(NUHS)合作进行转化性癌症研究。并有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卫生科学局、经济发展局生物医学科学组等政府管理部门。
医疗资源:邻近新加坡的公立医院和医学院
表1 启奥生命科学园发展历程
政府大力支持医药研发领域“圣地”的打造。园内科研和技术商业化的关键一步--产业孵化主要由政府主导,通过设立专门的产业转化协调组织,以政府产业基金引导投资,同时注重公共技术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带领园区不断提升内部能力。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在启奥城内设立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局,促进产业与学术研究之间的联系,对园区内产业项目进行认证、资金资助、园区资源协调等工作,帮助企业顺利落地。
注重产学研一体化,打造完整产业孵化机制。在创新资源方面,启奥园集中了7个生命科学领域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有超过2000名研究人员。园区临近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两所国际顶尖大学,校内技术和专利对商业化转化需求大。对此,启奥园充分发挥技术交流分享平台作用,加速科研成果从研发到临床已经进一步商业化的进程,形成了从上游研发到下游开发的完整产业创新链。园区内公共技术平台拥有从临床研究、小试、中试到量产的全研发周期基础设备,涉及结构生物学、药物基础及科学、影像及其他支持、临床前试验四大类共20多项公共技术服务,以租赁形式提供给园区内的企业。
在资本资源方面,政府产业基金、Bio*One资本有限责任公司、生物风险投资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资本机构驻扎园内。众多国际及新加坡本土生物技术公司、制药公司,包括雅培、葛兰素史克、诺华、罗氏等,均与园内技术持有人开展项目合作,为小型初创企业提供研发资金支持。
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的成功发展离不开国家层面战略支持,产业政策支持和完善的产学研转化体系三个方面。
1.战略支持,构建明确的管理体制
明确顶层设计规划。2000年新加坡提出为期15年的生物医学科学计划(the Biomedical Sciences (BMS) initiative),分为构建产业基础(2000-2015年)、增强转化与临床研究能力(2006-2010年)、抓住机遇以扩大在经济与卫生领域的影响力(2011-2015年)三个阶段实施,打造全球医药与医疗技术制造基地。2016年-2020新加坡政府又在RIE2020计划(Research,Innovation & Enterprise 2020 Plan)中将健康与生物医学领域作为战略领域之一,致力于打造全球人类健康领导中心。
图4 新加坡生物医学科学计划历程
组建产业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2000年6月份新加坡政府成立研究创新与企业委员会,下设生命科学执行委员会,由国际顶尖科学家组成国际咨询理事会为其提供战略建议,共同指导产业发展。
图5 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领导机构
2.构建研发扶持、税收优惠、人才培养等产业政策
实施研发扶持。新加坡每年会在生物医学的研发领域投入约15亿新币,并额外拨款37亿新币用于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在2011年至2015年间新加坡政府共投入约160亿美元以支持研发及创新型企业。此外,新加坡政府还组织了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5年内投入6000万新元以支持本地常见疾病的基因疗法研究。
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在新加坡设立国际或区域总部的生物医药企业,可享受低至15%的企业税收优惠。按合格建筑物或构建物施工、改建或扩建的合格资本支出,为企业提供初期25%免减税,以及其后每年5%免减税等。
培育本土人才与引进外籍人才并举。本土人才培育方面,推出“生命科学人力开发计划”,鼓励更多医药领域的人才投身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发工作。同时提供充足的奖学金供本国成绩优秀的学生到国外名校就读医学院,待毕业后回国服务。在引进人才方面,2008年政府成立专门人才引进机构,并制定薪酬、税收、住房补贴、假期、子女入学补助、配偶工作等多种政策。
3.医疗体系与科研资源支撑临床研究与产学研转化
构建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新加坡拥有公立、私立和民间团体三种医疗机构,分别提供医院治疗,基层医疗和中长期护理三个层次的医疗服务。
建设科研机构,集聚科研力量。建设教育部、科技研究局、卫生部三个体系的多层次研究机构。教育部下属管辖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科技研究局设立12所生物医学领域专职研究所,卫生部下属管辖的所有大型公立医院和专科中心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也会进行相应的临床医学研究。
搭建多元主体合作平台,促进跨国公司、本土企业、高校与公共机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罗氏与新加坡各类科研医疗机构合作成立转化医学中心,拜耳医药与保健公司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推进拜耳一体化转化临床网络项目,诺华制药公司与新加坡经济促进局共同投资成立诺华热带疾病研究所等,激发产业创新研究活力。此外,新加坡作为亚太经合组织良好临床规范 (GCP) 协调中心秘书处,在发展亚洲良好临床规范中具有战略性地位,由此吸引了赛诺菲、诺华等众多制药企业在此成立区域临床试验中心,推动产学研转化。同时,一些全球CRO龙头,如科文斯、Quintiles和ICON也利用新加坡这一优势进行管理区域临床试验。
作者:刘淑静,王一纯,罗睿
责编:老姜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