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绝尘而去?徘徊人间?卷土重来?
——前“非典”一线医生的观察和思索(一)
新冠疫情,究竟是随着夏天的来临像当年的“非典”一样绝尘而去?还是像“西班牙流感”一样卷土重来?亦或像季节性流感一样徘徊人间?国内的钟南山院士、张文宏教授,国外美国白宫这次疫情的首席科学家安东尼•福熙博士、法国地中海传染病研究所所长迪迪埃•拉乌尔和以色列医学中心首席执行官兼国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加尔•巴尔巴什等对疫情的走势,都有不同的预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疾病(Covid-19)是一个全新的新发感染性疾病。笔者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反复指出:新型冠状病毒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知,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对新冠疫情走势问题上,上述几个大咖作出的迥然不同的预测,也充分说明:目前,我们对这个疾病的认知还非常非常肤浅。
另一方面,上述大咖都有丰富的经验,各自的预测都有一定的依据。这些依据,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大流感、“非典”、季节性流感、埃博拉出血热、艾滋病和眼前正在扫荡着“地球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而上述几种瘟疫,其病原体都同属于具有高频基因突变特征的RNA病毒。本文先科普一下病毒和RNA病毒的相关知识,再给出一些各位大咖的预测依据,使各位朋友对新冠疫情的可能走势有个大致的轮廓。
病毒、RNA病毒的简单生存哲学和生命科学
病毒,在体外是晶体,在真核细胞(人、动物和一些植物细胞内)内是生命。 生存和繁衍,是生命的重要特征,也可以说是本能。要生存和繁衍,从生命的本能上看,病毒并非要把宿主杀死,因为把宿主杀死后,宿主和宿主细胞的新陈代谢很快终结,病毒自身也就失去了自身生存和繁衍的空间。上面这一点,形成了大多数可传播性疾病的一个一般规律:“致病、致死能力越强,可传播性越低;致病、致死能力越弱,传播性越强。”
——比如致死能力特强的埃博拉病毒,绝对多数时候走不出非洲某些很局限的地方,当然,这也与埃博拉病毒主要以密切接触方式传播有关。——引起普通“感冒”鼻病毒或其它老的对人致病的冠状病毒,无处不在;引起极轻微症状甚至没有症状的腺病毒,还是我们开发疫苗的载体:用腺病毒普遍感染人类又几乎无害的特点,把新型冠状病毒中的某个可激起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产生抵抗的、但又不引起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成分,载入我们的细胞内,激起免疫记忆和免疫监视,抵抗新型冠状病毒。但有不少不遵循上述规律的例外,我们怕的,就是这种例外(后面小文章中会提及这问题)。病毒作为生命的本能之二:要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即适合自己生存的宿主。比如,有不少病毒觉得蝙蝠这种“经济适用房”性价比非常好,就寄生在蝙蝠体内,蝙蝠也就成了很多病毒的自然宿主;有些病毒觉得鸡和鸟类细胞内的生活环境不错,这就是禽流感。病毒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具能生存和繁衍。但既然是寄生在别的物种身上,就要受到宿主免疫系统的清除。道理很简单:家里老鼠多了,大多数主人(宿主)总是要养只猫,或者弄点毒鼠、捕鼠器什么的。
为了生存和繁衍,RNA病毒有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孙悟空七十二变”,专业术语叫“高频基因突变”,在此基础上病毒不断产生抗原漂移甚至抗原转换,RNA病毒以此应对“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压力,同时宿主原有对病毒的抵抗力削弱、丧失,引起病毒性疾病的再次局部流行或大范围爆发。病毒自身变化到一定程度后,很可能要重新选择宿主。这一点,也与人一样:没有条件的时候睡汽车站、火车站,条件好的时候,要住纽约曼哈顿的上东区,上东区住厌了,又要回到乡下住。
新冠疫情,绝尘而去?钟南山院士在3月底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国内疫情不会出现第二波高峰。前提是要积极防控,保持警惕。钟南山院士的话,是非常严谨的,也是有前提的。
但前几天,钟南山院士也表示,要保持高度警惕,可能会有第二波。
钟南山院士看法的变化,不奇怪——我们对新冠病毒和疫情的认识,有个深化过程。稍后再详细介绍。
下面两个专家的观点,就非常干脆、直截了当。
法国地中海传染病研究所所长、“SARS”问题专家迪迪埃•拉乌尔4月30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己不认为会有二次疫情大爆发。有人认为:拿破仑之后,再也没有那个法兰西。但在生命科学界,这话不成立: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就是法国人巴斯德,全世界早上吃蒸馒头所用的发酵技术、被疯狗咬后去注射的狂犬疫苗,就是出自法国人巴斯德之手。所以,迪迪埃•拉乌尔说话,份量也是很重的。
以色列医学中心首席执行官、国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比发改委主任大)加尔•巴尔巴什最近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将在70天内灭绝。有评论认为:加尔•巴尔巴什作为以色列“发改委”的老大,更多是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考虑问题,以色列国人口少、国土面积小,疫情好控制......错了,以色列的科技实力也很雄厚,人口数相对少,使得她更注重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在我印象中,我的两个普通住院患者(一个工人、一个中学教师)出院离开北京时,国家掏钱让患者坐公务舱回国的,只有两个国家:以色列和沙特。所以,加尔•巴尔巴什是不会轻易下上面结论的。
新冠疫情“不会来第二波”,这种观点的依据,来自于2003年的“非典”或大家记忆犹新的“SARS”也就是“非典”。引起“非典”的冠状病毒病毒和眼下的新型冠状病毒,是来自同一个病毒家庭的、一个爹一个妈的“两兄弟”或“两姐妹”,“非典”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为SARS-CoV,眼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被命名为SARS-CoV-2。我清楚记得在2003年6月16号我们“重症医疗队”撤离后,从此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过过任何新来的“非典”患者。仅在第二年从媒体报道得知因为实验室不小心泄漏,引起少数工作人员比较轻微的“感冒”样症状,后来的“SARS”疫苗,临床试验根本无法进行,因为没有患者——“SARS”就这样绝尘而去......
“SARS”病毒的绝尘而去,推测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病毒耐寒而不耐热。炎热的夏天,人不开空调都受不了,何况“SARS”病毒?艳阳天来临时,就是“非典”和新型冠状病毒绝尘而去时。但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有证据明显挑战这种观点(后面的小文章要谈这个问题)。
第二:不断变异中的“SARS”病毒找到了其它更好的宿主。突然又从人身上跳跃到了其他物种身上。2003年春夏之交,“SARS”病毒当时已经经过不断演变、从蝙蝠身上跳跃到中间宿主(可能、只能说可能是果子狸)身上进一步休整、变异后,突然觉得人的体细胞是它们美好舒适的家园,找到了人类。在当时,由于首次遭遇,“SARS”病毒和人类都不知道对方的底细,再加上“SARS”病毒的致病、致死能力比较强,于是,病毒和人之间展开了一场惨烈的遭遇战:病毒不断繁殖,通过多钟机制引起人的细胞死亡;机体不断清除病毒,结局:严重的“非典型肺炎”、甚至患者死亡(“SARS”的病史率为10%)。突然有一天,不断变异中的“SARS”病毒发现还有比人类更适合它的宿主,迅速离开了人类,消失的无影无踪。——“适者生存”。“SARS”病毒病毒究竟跑到了什么物种身上,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RNA病毒,“SARS”病毒正在不停地突变之中......导致眼下这场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并非从2003年的SARS病毒进化而来,新型冠状病毒与导致2003年“非典”的SARS病毒之间,不是父子、母女关系,只是冠状病毒这个家庭中对人类威胁比较大的兄弟姐妹,因此被命名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为SARS-CoV-2。既然是兄弟姐妹关系,在遗传性上就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更加2003年“非典”绝尘而去的事实,上述专家做出了:不太可能形成第二波高峰的预测、猜想、推断。
我们希望、祈祷这种预测是正确的——艳阳天,新冠病毒随风而去......
另外一些观点,请等待下一篇:“新冠疫情,绝尘而去?徘徊人间?卷土重来?(二)”。
作者简介:
周鹏 ,男,临床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留美博士后、研究员,京东方(BOE)健康事业服务群心血管疾病专家、京东健康心脏中心特聘专家。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