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伤口上的出现的白色膜一定要重视,需要正规化的处理才可以
褥疮伤口处的环境比较复杂,从伤口上的颜色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褥疮创面恢复情况,也就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现状。表像中的伤口外附白色膜(白色组织),它有多种存在的可能。
1.伤口处呈白色块状、粘连性组织:是伤口血管破裂引起的纤维蛋白原渗出,转化成粘连性较高的纤维蛋白,在伤口内部形成为伪膜,需要手动操作或用药物去除。(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尽量不要自行清除,以免造成感染扩延创面)
2.伤口表面覆盖一层薄薄的白色膜:是伤口深度初级肌膜,肌膜在伤口表面粘连比较紧密。需要手动造作去除,评估创面,择药用药,控制感染、煨脓生机。
3.伤口恢复期出现白色组织:是新生的肉芽组织由于受压或者感染出现的坏死,呈现出白色或淡黄色的坏死肉芽组织,在换药时,需要对其周围环境做出评估,采用手动操作对坏死组织进行清除,这时候的清创更加严格,它则涉及到用药后的恢复的时间及效果。
4.伤口恢复期浸出的白色液膜:是伤口渗出液浸在伤口底部形成脓苔,它对伤口愈合影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为了能让创面尽快的愈合封口,建议还是通过手动操作来进行清除,再使用外敷药物。
不管是哪一种原因存在的白色膜,在手动操作的时候都需要专业的人士来进行,清的多了或者清的少了,则都会影响后期的愈合效果。希望大家能得以重视起这个问题。
褥疮护理常规:
要求做到“六勤”:勤擦洗、勤按摩、勤翻身、勤更换、勤整理、勤检查。
年老、体弱、长期卧床、瘫痪以及不能自动翻身的患者,应定时更换体位(2~3h翻身一次),用湿热毛巾擦洗及按摩骨骼隆起受压迫处,每日至少2次。如有大、小便失禁,呕吐及出汗等情况,应及时擦洗干净,保持干燥,更换衣服、被单,并保持床褥柔软、干燥。
长期卧床、手术时间过长及显著消瘦者,肢体接触处及其骨骼隆起易受压处,应垫以海绵垫、软枕、气圈等以免受压。 对水肿及肥胖患者不宜应用气圈,因局部压力重,反而影响局部血循环及汗液蒸发而刺激皮肤。肢体如有浮肿,可垫软枕于腿下,以抬高肢体,并经常按摩,更换体位。更换体位及取方便盆时,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皮肤。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