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需要补三脏,对症下药才是王道
北京天健医院呼吸疾病专家郭玉琴主任的患者李大姐今年69岁,三年前体检发现慢性支气管炎,到了冬天就发作,一咳就停不下来。各种方法都试了,就是不见好,看了郭主任的视频,想尝试中医治疗。
来诊室时她面色苍白,看起来很没有精神,很是困倦。还一直咳嗽,说话总是喘气,虽是夏天却穿了好多层衣服。她说年轻的时候,家里穷,北方冬天特别冷,不像现在有家家有暖气,晚上睡觉只能衣服和被子都盖上。那会儿还不当回事,喝水也是半生半熟的就喝了,偶尔咳嗽她就以为是感冒,想着扛过去就好了,没想到居然发展成了慢支。
郭主任通过中医四诊给她进行了辨证,她证属寒饮伏肺,用了炙麻黄、芍药、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茯苓等药材,用以温肺化饮,止咳平喘。另外配合外治法的中药敷贴,将药材置于敷贴包内,叮嘱她回去用微波炉加热后敷于后背。
二诊时她看起来气色好了很多,说话没有喘气声了,整个人看着都年轻了。
正常人的气管、支气管就像一棵大树,气管是主干,左、右支气管呈树枝状分布于左、右两肺,再往下越分越细,最后的分支是终末细支气管。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的“咳嗽”、“痰饮”、“咳喘”等病范畴。
慢性支气管炎
症状:咳白色粘液或泡沫痰,急性发作期痰液微微泛黄,呈粘稠状。
慢支一般在寒冷季节发病,多年不愈,有些人会出现喘息或哮喘样发作,甚至会并发肺气肿、肺心病、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都说中医辨证施治,那么慢性支气管炎怎么分证型呢?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肺气虚型
症状:久嗽不止,咳声低弱,痰白稀或粘稠,气短喘促,动则加重,面色胱白,言语无力或懒言,神疲体倦,自汗怕风,食少纳呆等症状。
治则:益气化痰,止咳平喘。
药材:黄芪、五味子、党参、北沙参、当归、百部、紫菀、款冬花、山药、满山红、白术、胡桃肉、蛤蚧、穿山龙、钟乳石。
2、痰湿阻肺型
症状:咳嗽、痰多,稀薄色白或粘腻易咳出。一般病史较长,常反复发作。咳声重浊、气喘、头身沉重、神疲乏力、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治则: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药材:半夏、化桔红、茯苓、金银花、苍白术、厚朴、枳实、香橼、天南星、苏子、车前子、莱菔子、矮地茶、虎杖。
3、气郁犯肺型
症状:咳嗽痰少,质粘而不易咯出,胸胁胀闷或疼痛,心情忧郁,可兼见口苦咽干,头晕目赤,心烦易怒、失眠健忘。
治则:理气解郁、清肺化痰。
药材:陈皮、柴胡、香附、枳实、白芍、郁金、佛手、远志、知母、南沙参、龙胆草、玉竹、川芎、炙甘草。
4、痰热蕴肺型
症状:咳嗽、咳粘腻、黄稠或脓性痰液、咳出不爽。有咳嗽、咳痰史患者易继发感染而急性发作,可伴有发热气粗或喘憋,喉中痰鸣、痰量较多,咽干喉痛,口渴呕恶等症状。
治则: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药材:葶苈子、竹沥、竹茹、鸡矢藤、枇杷叶、桑白皮、锦灯笼、射干、马兜铃、石苇、大青叶、筋骨草、四季青、前胡、甘草。
5、肺阴虚型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丝,口燥咽干,可伴有午后潮热、颧红面赤、手足心热、形体消瘦、失眠盗汗、声音嘶哑、咳声短促等症状。
治则:养阴清肺、止咳化痰。
药材:沙参、麦冬、玉竹、冬桑叶、罗汉果、天花粉、地骨皮、川贝母、甘草、黄精、百合、知母、白薇、玄参。
6、寒饮伏肺型
症状:久咳不止,痰稀薄、白粘或呈泡沫状,量较多,秋冬加重,兼见形寒肢冷、气喘痰鸣、胸膈满闷、身重困倦等症。
治则: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药材:炙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焊菜、半夏、五味子、茯苓、金沸草、天南星、白芥子、苏子、款冬花。
☆☆上面是中医治疗支气管炎的方法,我们感冒咳嗽的时候就要及时就医,以免引发支气管炎,要戴口罩出门。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