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儿科研究所首届优秀青年医师获得者——韩同英
为弘扬医德为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表彰在临床工作中刻苦钻研业务、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勇于担当,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德医风上树立楷模的青年医师,首都儿科研究所于8月1日开展“优秀青年医师”评选工作。经过各专业科室内部选拔、核心组讨论、职称科室综合评定、院内公示后,评选出10名“优秀青年医师”。
人物简介:韩同英,女,40岁,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主治医师,硕士,群众。2019年7月参加北京市第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担任拉萨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韩同英支援的拉萨市人民医院是西藏自治区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近一年来从各地市级医院转诊的危重患儿逐渐增多,她多次组织科室人员培训危重新生儿抢救技能,开展急危重症疾病的专业讲课和教学查房,培养了一支基础知识牢固、技术过硬的危重新生儿抢救团队。韩同英入藏后,就积极申请高频有创呼吸机,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科室二线已能熟练掌握高频呼吸机应用。为拉萨市人民医院危重新生儿的救治工作提供了设备、技术和人才的保障。
引进技术,造福拉萨儿童
随着拉萨市人民医院危重新生儿救治成功率不断提高,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危重症患儿的成活率也在不断提高,这些早产儿由于视网膜发育的不成熟及外界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如不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严重的ROP会导致患儿视网膜脱离,最后导致眼球萎缩、失明,是目前儿童致盲的首位原因,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韩同英积极申请新生儿眼底镜,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拉萨市人民医院于2020年4月30日正式开展ROP筛查工作,成为全区首家开展此项筛查工作的医院。她手把手带教,使两名科室骨干熟练掌握筛查技术,这对医院提升综合诊疗能力、进一步“强三甲”、在全区推广和预防ROP致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数量的增加,也给护理人员建立静脉通路带来挑战,尤其是出生24小时内、有水肿或病情不稳定的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入存在困难,如果采用外周血管输注高渗液体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很容易外渗造成皮肤肿胀、疼痛,甚至皮下组织坏死。2019年12月16日,韩同英完成了首例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填补了该院此领域空白。她离开拉萨时,科室骨干已经可以单独完成此项操作。
积极协调,两院携手救治危重患儿
2019年11月27、28日,拉萨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确诊了两例先天性食道闭锁患儿,其中一例是体重仅有1.2kg、胎龄30周的早产儿。由于当地治疗条件有限,两名患儿病情危重,需要佩戴呼吸机,不适合转运治疗。面对家长的恳求,韩同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既然不能将孩子送到北京治疗,那么就把北京的专家请到拉萨来。随即,韩同英向首儿所医务处汇报,并积极联系普通(新生儿)内科专家进行远程会诊。
在两院领导和相关科室的配合下,首儿所安排普通(新生儿)外科主任医师冯翠竹、主治医师张艳霞前往拉萨。在首儿所普通(新生儿)外科,拉萨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外科的共同努力下,成功为两名患儿进行了手术治疗并顺利出院,目前患儿各项发育指标正常。
申请课题,推动提升科研水平
在提高当地医疗诊疗技术、加强临床学习的同时,韩同英还带领儿科团队提高科研水平。她和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儿科医生共同申请了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组团式医学援藏项目“高原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相关高危因素分析”,以及拉萨市人民医院院内课题“高海拔藏区新生儿PKU和CH疾病筛查结果的研究分析”,使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儿科诊疗和科研共同进步。
此外,在这一年的援藏时间里,韩同英还先后前往当雄、尼木、堆龙德庆、林周唐古乡等地区进行扶贫义诊,送药10余次,义诊千余人,在义诊中发现的问题,会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受到当地藏区同胞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款待。
一年的援藏经历让韩同英炼就了信心,收获了友情,得到了洗礼,让她以更加坚定的毅力,充沛的力量去追求医疗工作的辉煌,追寻生命的意义。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