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对中医深度解读,看看所谓的“气血”究竟是个啥?

2020-08-28   镁信健康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与气,一阴一阳,相互依存,关系密切.......

       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与气,一阴一阳,相互依存,关系密切.《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即全身血脉统属于心.《血证论》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液在脉中环流不息,濡养全身,有赖于心气的推动.《寿世保元》说:"夫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47101598610400887

传统文化中的气血

传统医学中的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中医学气概念的形成,自然受到古代哲学气学说的渗透和影响。古代哲学的气是运动不息的细微物质的概念,气升降聚散运动推动和调控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思想,对中医学的气是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概念的形成,气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生命活动等理论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方法学意义。

但中医学的气是客观存在于人体中的具体的气,是在体内不断升降出入运动的精微物质,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对生命活动起着推动和调控作用,气行于经。

而传统医学中的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素问·调经论》强调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脉起着约束血液运行的作用,血液循脉运行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周而复始。如因某种原因,血液在脉中运行迟缓涩滞,停积不行则成瘀血。若因外伤等原因,血液不在脉中运行而逸出脉外,则形成出血,称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若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则变为瘀血。离经之血及瘀血均失去了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

血循脉而流于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传统医学对血这一概念的诠释,较为符合现代的解剖学。

解剖学,从有到无

《黄帝内经》是中医至高无上的经典,也是中医解剖学的第一个顶峰,它奠定了中医关于人体结构的基本框架。

之前,中医成系统的解剖学流传下来的只有血管系统即脉的知识,到《内经》,则对骨骼系统、内脏系统、五官系统、体液系统的认知都大略齐备了。而仍以血管(即脉)系统的解剖最为精深,较之前代,已有了质的飞跃

87831598610401048

《灵枢.经水》,“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 解剖 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 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这一段话是“ 解剖”二字的出处,说明《内经》时代已经开始有意地解剖人体以作医学研究,古人对人体内部的血管和器官的结构无比好奇,不惜用刀剖开、切开、划开来仔细观察。这一解剖,发现了无数前人所不知道的秘密。单就血管而言,《内经》解剖学还清晰告诉我们,十二条大的血管中,有的含血多,有的含气多,气血比例各不一样,但是都可以测量而得到数据。

此时的中国传统医学已然屹立于世界之巅。

但是好景不长,儒教的兴盛,让大众对躯体的完整性尤为看重,伦理提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解剖身体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行为,由此,阻止了传统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在公元16年,据《汉书·王莽传》所述,东郡太守翟义造反事败,被诛连三族,而逃脱的余党王孙庆被捕后,被王莽下令作活体解剖。据记载:“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其终始,云可以治病。”

在这次的活体解剖中,中医以竹片插入活体后,只发现血管,未发现气管,与此前死体解剖的经络不相符,这一事本该作为解剖学的一个启发点,但当时的医师并没有质疑之前的古籍中是否是争取的,反而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对古籍理解错误了。

因为保持的对传统古籍的深信不疑,中医医师们至此开始放弃解剖人体,通过自行拟出一套理论来帮助古籍实现逻辑自洽。

现代医学眼光,“解剖”气血本质

“气管近筋骨生,内藏难见;血管近皮. 肉长,外露易见。气管行气,气行则动;血管盛血,静而不动。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并非血管”。——《医林改错》

这一表述以现代医学看来,所谓的气就是动脉,血指的是静脉。

14011598610401216

而之前所说的气管,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解剖后会发现是空的不存在血液呢?

正常来说,动脉内不会见不到血液的,不管动静脉的微细结构有多大的差异,人死后,心脏和血管均不会舒缩,它们的作用就只剩下“管道”的形式。

先从人死后血液分布说起:

1.最初阶段(大概24h内)人死后血液停止流动,因为没有了循环动力,只是在重力作用下向身体低下而又未受压迫的部位坠积并渗出、浸染周围组织;

2.第二阶段(24h后)死后再循环的出现。主要是细菌、微生物产生大量气体,再次推动血管内血液流动,一般是向体表压力较小的静脉血管流动。

心脏停博以后,由于动脉血管弹性回缩,有压力的情况下,主动脉瓣是关闭的,所以血液很难再回流入动脉。以至于动脉中血储量少于静脉,可能成空管状。

所以,死后的解剖中,才能够发现气管这一存在。

气血虚?何解?

气血不足的结果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引起早衰。气虚即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表现为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血虚可见面色无华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那么,我们以现代医学的观点来拆解看,所谓的气虚,考虑可能是存在营养不良或心脏、神经系统疾病。也不排除可能存在慢性病的可能。

综合传统医学对气虚的描述与传统医学的解剖学,较为接近心脏系统疾病,因为古代生存环境恶劣,没有有效的抗感染手段,可能考虑气虚为一种慢性的感染性的心脏系统疾病。

血虚表现为胆红素高,毛发脱落,视力影响,神经系统病变,精神恍惚,这些与部分病毒性肝炎的症状高度重合。

在没有现代医学的年代,人类对微生物的认知并不充足,究竟这些疾病本身的病因也无从得知了。

如果感觉身体不适,请去医院进行体检,看看有没有什么基础性疾病,并科学的调整。

#解剖学,气血,中医,血液,营养#
  • 国际数据
  • 国内数据
更新于 更多数据 >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