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
点击查看
国庆长假来了
你做好准备了吗?
今年国庆节、中秋节“双节合一”
连休8天
不少家长都计划带着孩子去旅行
弥补大半年来不能外出旅行的缺憾
还想去打卡一些新兴的网红游乐项目。
比如,高空吊桥、玻璃栈道一类的高空项目,
或是蜘蛛墙、天罗地网、悬崖秋千一类的蹦床项目,
新奇的玩法总会让人忍不住排队打卡。
但其实,
这些网红游乐设施真的十分危险,
或大或小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
为此,我们为大家做了详细的安全出行攻略,出行前一定要看看,提前做好防护措施。
9月18日,重庆奥陶纪景区一工作人员乘坐景区4号速滑线拍摄宣传视频,到站时发生意外,施救工程中从高处坠落。当日16时20分,经抢救无效死亡。
半个月前,江苏无锡融创乐园也上演了让人胆战心惊的一幕。一部过山车在载客运行中突发故障停在高空,游客倒挂空中一个多小时。
去年,青岛一景区玻璃栈道开了大口子,两名儿童差点掉入下山谷,非常可怕。
今年8月19日,辽宁虎谷峡景区内的玻璃滑道在营业期间发生事故。由于当天下雨,导致滑速过快,发生人员碰撞。事故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伤。
即便是一些成熟的景区,也会因为景区的疏忽大意,加之游客的安全意识不足,时常出现一些安全事故。蹦床、充气城堡……各种大型商场、社区、公园里的儿童游乐设施到处都是,目的是想让孩子们玩的尽兴,但千万不能忽视可能出现的爆炸和漏气,被风刮走等意外。 去年7月份,安徽黄山一充气城堡顶部局部下陷,一名8岁女孩不幸身亡; 安徽黄山区丰大国际酒店内,深海大宝藏气模项目由于游客过多,以致顶部局部下陷,致5名游客被挤压缺氧及受伤,1名8岁女孩离世。 去年,河南发生尘卷风将充气的蹦床掀起事件,造成2名儿童死亡、1名儿童重伤…… 同样,河北一广场附近也是因为突发龙卷风,将广场内一充气城堡掀翻,当场造成正在玩耍的1名儿童死亡,另有8名儿童受伤。
同样在去年“十一”期间,山东烟台马家沟景区一氢气球固定钢缆断裂,一对母子遇难。 网友看过现场视频后表示:那最后一刻的绝望,连想也不敢想。去年五一期间,成都“孩子的院子”亲子乐园中发生孩子冲出滑梯的事故,共造成2人死亡,12人受伤。 从现场视频可看出,出事的设备是一处较高的滑梯,多人受伤躺在地上。 出事后,游乐场官微发布公告解释称,系“游客暴满,管理失控,造成3人摔伤事故”。 事故发生前,有位妈妈带孩子玩过后评论称,景区安全措施严重不到位,自家孩子滑了该园区“最长的滑梯”:“下滑的速度快得吓人,我眼睁睁看着孩子连人带轮胎一起冲下了边缘棱角分明的滑道停止区……孩子满嘴血……”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负面的评价依然没有得到家长们的重视,在开业2年后,“孩子的院子”终现死亡事件,涉事企业相关负责人才被控制,该乐园被责令停止运营。
容易因冲击力导致受伤的还有近几年才兴起的网红项目——蹦床! 去年12月1日,福建一名8岁的女童在蹦床时突然陷入昏迷,有下半身瘫痪的风险。 不仅是孩子,现在连大人都能玩的蹦床也出现了好多次致残事件。 今年五月,江苏一90后女研究生到一家蹦床馆,体验“人体炸弹”的蹦床项目,却不幸被摔成“完全性截瘫”。 监控显示,琪琪高高弹起后,头朝下猛地摔进了海洋球池内,当场动弹不得。 尽管及时手术,但仍被诊断为“完全性截瘫”,这意味着,她以后颈椎以下的身体将完全不能动,大小便功能都会丧失。 20几岁的医学研究生,十年寒窗苦读,她原本会成为一个好医生,前途一片光明,可现在,人生却折在蹦床上。 还给父母留下几十万的医药费,而造成这种悲剧的蹦床馆仅仅只赔了五千。 大概莫过于明明可以提前阻止,却因为自己在玩手机没了孩子,悔不当初! 去年11月21日19日,一孩子爸爸驾驶一辆小型客车,因看手机微信,导致车辆失控冲出路面,一头扎入附近水库,3个孩子只救出1个。 当时拿手机看了下微信,然后前轮掉下了路边坑。之后车头就抛了起来。然后当时我慌张,就一脚把那个油门就已经踩到底了。当时车子左右摇晃就冲出了路边,就感觉在里面滚了两圈,然后就有水猛灌进车里面。 虽然孩子爸爸后悔莫及,两个孩子的生命却再也回不来,真心希望自驾游的家长们,开车时一定不要玩手机!一定不要玩手机!一定不要玩手机! 开车的时候,一方面不能玩手机,另一方面一定要看好孩子! 前几天,在北京动物园就通报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父母带孩子逛野生动物园,却没发现孩子爬到车顶了! 评论区网友们也在质疑:这么大的孩子爬上车顶家长会没感觉?
说实话,一直盯着孩子的话,家长肯定会发现,如果是在玩手机的话,就算看见孩子爬上车顶也意识不到危险。
比如说,近几年因为家长玩手机,孩子溺亡的新闻层出不穷。 妹妹的游泳圈翻了,掉到水下,四肢不停挣扎。在这期间旁边的哥哥尝试了好几次拿泳圈给妹妹,但没有成功。 于是他第一次向妈妈求救,但小手被对方甩开。此时,溺水的妹妹挣扎的动动静越来越小······ 直到男童第三次向妈妈求助,粗心的妈妈才发现大事不妙,却为时已晚。 视频曝光后,网友纷纷表示家长心太大,没有责任。然而,看看周围,即使孩子在身边,只顾着玩手机的家长大有人在。 有时候危险离孩子只有几分钟,就在我们低头看微信的一个瞬间,接了一个电话的时间,可能就错过了最好的抢救时刻。 同时,大家一定要注意孩子溺水的症状,千万要时刻紧盯,不可大意。 在从事这些有意外可能的项目时,一定要保证每一刻都和孩子在一起,才是保证孩子安全的唯一方法。
❶ 2020年国庆中秋期间我国境内旅行需要重点注意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感染、食物中毒。❷ 目前我国境内各地均为新冠疫情的低风险地区,可以正常旅行,旅行期间要服从旅行目的地新冠防控工作的有关要求。同时准备免洗手消毒液、消毒湿巾、口罩等物品。旅游期间注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勤洗手,密闭和人群密集处佩戴口罩。❸ 目前处于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不同国家和地区采取不同的旅行限制措施,出入境前后可能最长需28天的隔离观察,会严重影响短期跨境旅游的体验。❹ 节日期间聚餐和在外就餐机会增加,要注意预防诺如病毒病、食物中毒。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未经消毒的奶、未削皮的水果、生的蔬菜,不喝生水。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外出就餐时,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我国内地报告从8月21日以来无本土感染的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8月29日起至今内地均为低风险地区。(一)我国内地目前均为低风险地区,可以正常旅行,旅行期间要服从旅行目的地新冠防控工作的有关要求。同时准备免洗手消毒液、消毒湿巾、口罩等物品。尽量减少去往封闭场所和人群聚集场所,减少聚餐。当本人出现发热症状或其他不适宜旅行的疾病时,应推迟或取消旅行。(二)旅行期间,乘坐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时要遵守秩序和乘务人员管理要求,全程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并妥善保存票据以便查询。游玩过程中应有序排队,尽量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在封闭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佩戴口罩。在餐厅内用餐建议间隔落座或同侧用餐,与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如旅途过程中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应立即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取消或中止旅行。(三)旅行归来,继续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应自我观察14天,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
5~10月为我国食物中毒高发月份。节日期间聚餐和在外就餐机会增加,在食品卫生状况不佳的情形下,食物中毒发生可能性会有所增加。我国内地食物中毒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主要发生在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表现为集体进食同一种或多种受污染或变质食物后,多人集中发病。患者常在进餐后24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腹痛以上、中腹部持续或者阵发性绞痛多见,呕吐物多为进食之食物;常先吐后泻,每天腹泻数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稀便、水样或黏液便。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未经消毒的奶、未削皮的水果、生的蔬菜,不喝生水。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原料,加工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外出就餐时,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诺如病毒病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或学校。旅行团、游轮、度假中心也常有诺如病毒病暴发疫情发生。近年来,我国报告数起国内外旅行团暴发诺如病毒病疫情。9月以来,全国已经报告超过30起诺如病毒病暴发,涉及病例约1500例,无死亡。人们通常经过以下途径感染:食用或饮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后将手指放入口中、接触病毒感染患者(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最常见临床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多数患者症状持续2~3天后恢复。极少数病例可发生重症甚至死亡。发生重症的高危人群为高龄老人和低龄儿童。注意洗手,尤其在如厕和更换尿布后,以及每次进食、准备和加工食物前;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牡蛎和其他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不能准备和加工食物或陪护其他患者;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漂白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并立即脱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国庆节、中秋节即将来临,文化和旅游部提醒游客国庆中秋出游,风景处处美,安全时时记。关注旅游、公安、交通、气象等部门发布的出行提示,谨慎前往交通、气候条件不利的旅游目的地,合理规划出游线路,错峰出行。提前了解和查询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开放、门票预约、客流限制等措施,做到“无预约、不出游”。选择有经营资质的旅行社、宾馆饭店、游乐场所和有营运资质的交通工具。参团旅游时,与旅行社签订正规合同并索取发票、行程单,明确约定旅游行程及自费项目等,保留购物小票。警惕通过微信、QQ群、论坛等渠道组织的旅游活动,防范以“免费旅游”“低价旅游”等为诱饵欺骗游客。出游期间密切关注各地权威部门发布的疫情风险提示,提前准备好“健康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自觉接受体温监测,健康码查验等防控措施。
保持防控优先,避免侥幸心理,做好自我防护,戴口罩、勤洗手,测体温、勤消毒,保距离、勤通风,不扎堆、少聚集。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入园(馆)游览时,有序排队,自觉与其他游客保持间距。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保持安全间距。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并就近到医疗机构就诊。乘坐旅游大巴时,系好安全带,不要将头、手、脚等伸出窗外,不携带违禁物品。自驾游要杜绝疲劳驾驶和酒后驾车,控制车速,注意礼让。切勿进入未开发、未对公众开放的峡谷、湖泊、水库、无人岛等区域开展活动。打卡网红景点时,要遵守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综合评估当时所处环境,不任性而为,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户外旅游注意防火避灾,不在草木繁盛、树叶堆积等易燃物聚集地或有防火提示的地方吸烟、烧烤或者使用明火。谨慎参加漂流等涉水活动,参与高空、高速、潜水等高风险项目时,结合自身健康状况,量力而行,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活动,不做可能危及自身及他人安全的举动。选择目的地,确定出游方式。多数家长带孩子旅行的目的在于开拓孩子眼界,让孩子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在旅行中成长。家长可以选择以人文历史为主的旅游线路,也可以选择亲近大自然、野外探险类的景区景点。不妨和孩子一起探讨线路,既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又能给孩子科普一些地理知识。家长带孩子出行前,该准备的物品如舒适透气的衣服、少量可口的美食等都不能少。国庆期间许多景区需要提前网上预约,家长带娃出行前,应根据景区要求提前预定门票。在景区游玩时,家长要提醒孩子与他人保持距离,避免聚集。如果家长或孩子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要及时终止旅行,就近到正规医院发热门诊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