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奇权
皮肤科博士
就职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
JEADV 、IJD 特邀审稿人
《JAAD》中文版翻译组成员
丁香医生优秀科普作者
在皮肤科领域,谁也不会否认,壬二酸是个不折不扣的明星药。
然而至今为止,不管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壬二酸外用制剂都没有在国内上市,少部分医院有一些自制药,但并没有在市面上流通。所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壬二酸这个宝藏成分,并不被大家熟知。
随着近些年「玫瑰痤疮」在国内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国际规范诊疗方案也逐渐普及,壬二酸作为玫瑰痤疮的一线外用治疗药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今天,咱们用故事的形式,跟大伙聊聊壬二酸那些你可能不了解的事。
“
壬二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图片来源:网络
首先,看看壬二酸长啥样。上面这张图是壬二酸的分子结构,学过有机化学的同学应该不难看出,它的分子式两头各有一个羧基(-COOH),所以这是一种典型的二羧酸。而分子式中恰好有 9 个碳原子,汉语中的“壬”是序数“九”的代称,因此“壬二酸”这个名字很好地概括了“含有 9 个碳原子的饱和二羧酸”,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简直绝了。
图片来源:soogif
不过,国内对壬二酸称呼还有“杜鹃花酸”,有人认为壬二酸是从杜鹃花中提取而来的。这的确很符合咱们传统认识里对“精油”“凝香”之类的假想,导致这一说法深入人心。
然而 QQ 查阅了大量的文献,除了国内有些博主、淘宝宣传首页这么写,国内外专业文献都没提到壬二酸提取自杜鹃花中,杜鹃花中也没有壬二酸这个成分。
有人提出可能是杜鹃花的英文名“Azalea”与壬二酸的英文名“Azelaic acid”高度相似,导致了原始翻译错误,最终以讹传讹。这样看来, “杜鹃花酸”这个名字其实是个大大的乌龙。
图片来源:gihpy
“
那么壬二酸是如何提取的呢?
和大家既往熟知的果酸(提取自各种水果)、水杨酸(柳树皮提取物)一样,壬二酸也是一种天然的有机酸,它天然存在于谷类、小麦、黑麦和大麦等植物中;除此之外,我们每个人皮肤上的马拉色菌也可以合成和分泌壬二酸。
这是由上世纪 70 年代,来自罗马知名皮肤病研究所的 Marceua 博士发现的,在肤色比较深的人群中,花斑癣(也叫“汗斑”)会表现出明显的色素减退斑片,花斑癣的“罪魁祸首”马拉色菌(是皮肤表面正常寄生的一种真菌)合成分泌的「壬二酸」,可以有效的抑制皮肤黑素的合成,从而导致花斑癣皮损局部色素减退。
图片来源:healthjade.net
不过,现在大量生产的壬二酸早已不是从植物中提取或者由真菌发酵形成,而是通过油酸臭氧分解而来。
“
壬二酸在护肤品中的应用
受到花斑癣的启发,围绕壬二酸作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壬二酸对异常增殖的黑素细胞有选择性的细胞毒作用和抗增殖作用(但对正常黑素细胞作用较小),同时还能竞争性抑制络氨酸酶。因此,壬二酸理论上有很好的美白作用。
后续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局部外用壬二酸可以淡化色沉,对炎症后色沉、黄褐斑等色素性皮肤病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因为淡斑美白的巨大市场需求,壬二酸很快就成为这个领域的明星成分,被广泛用于各种美白类护肤品中。
图片来源:giphy
“
除了美白,壬二酸还有哪些意想不到的作用?
体内和体外研究均证实壬二酸对好氧和厌氧菌都有抗菌作用,被认为是马拉色菌寄生在皮肤后霸占和清扫自己的“领地”从而清除皮肤局部寄生细菌的有力武器。其中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抗菌效应尤其受到关注。
有研究发现,局部涂抹壬二酸后,马拉色菌在痤疮丙酸杆菌胞内浓度是周围组织环境浓度的 90 倍以上,提示壬二酸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好的选择性作用;而且至今为止,在体外和体内的研究中均未发现痤疮丙酸杆菌对壬二酸的耐药菌株,即暂未发现耐药问题。
还有研究发现,壬二酸还可以通过调节表皮角化,发挥抗粉刺的作用。在这些证据的支持下,壬二酸在痤疮中的应用前景越发清晰,后续的系列临床研究也证实了壬二酸在痤疮治疗中具有非常不错的效果。因此在 1995 年,FDA 批准 20% 壬二酸乳膏用于轻中度痤疮的局部治疗。
治疗前,用药 4 周,12 周
图片来源:[5]
由于壬二酸能够抑制促炎症因子的释放,抑制抗菌肽的异常表达,并且降低抗菌肽裂解成 LL-37 的蛋白酶活性,加上它的抗氧化作用可以间接发挥抗炎的效应,壬二酸乳膏在玫瑰痤疮的治疗中大放异彩,临床证实 15% 浓度的壬二酸凝胶在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治疗中作用显著。
FDA 于 2003 年正式批准 15% 的壬二酸凝胶用于玫瑰痤疮的治疗,主要用于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目前,15% 浓度的壬二酸也是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一线外用药选择。
图片来源:giphy
除了以上适应症,壬二酸乳膏利用其局部抗炎、抗氧化和抗菌的作用,也被尝试用于脂溢性皮炎的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维持治疗,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
壬二酸安全吗?
作为一种天然的有机酸,壬二酸广泛存在于很多谷类食物中,本身就属于比较安全的成分。其局部外用的系统吸收率只有 4% 不到,研究发现皮肤局部外用壬二酸乳膏前后血浆和尿液中壬二酸的水平并无明显差异,所以基本不考虑局部使用会产生系统毒性。
综合以往的证据基础,目前认为壬二酸外用制剂在妊娠期和哺乳期都是非常安全的,也是针对这些特殊时期痤疮和玫瑰痤疮患者为数不多的关键外用药选择之一。
“
壬二酸有什么不良反应吗?
壬二酸乳膏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局部使用时引起的轻中度刺激反应,绝大部分患者都是轻度的局部泛红、烧灼、瘙痒、刺痛等不适;也有部分患者会形成轻度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红斑、干燥和脱屑的反应,合并有瘙痒症状,一般对症治疗后 2 周左右自行消退。出现对壬二酸接触过敏是极少见的。
除了以上刺激反应需要注意外,壬二酸外用制剂并无绝对的禁忌症。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好适应症,逐渐建立耐受之后,就可以放心使用。
最后,别忘记收下 @北沚 准备的 Take-home points ,保存收藏,方便随时复习呀~
编辑 | 北沚
版式 | 许安宁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