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脸红,易得食道癌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胃肠病,作者:赵洪礼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更是酒文化之乡。
杯觥交错中,酒作为感情媒介,润滑了人际关系,促成了几多美事。但是也与一些癌症有密切关系。
最新研究表明:喝酒脸红的人,更容易得上食管癌。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酒精的代谢途径: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几乎人体所有的代谢活动都需要酶的参与,酒精代谢也不例外。当觥筹交错间把酒咽下肚时,酒精(乙醇)在胃被吸收,进入血液并在肝脏代谢。首先在肝细胞经乙醇脱氢酶(ADH)催化转化为乙醛,进而在乙醛脱氢酶2(ALDH2)的帮助下转化为乙酸。乙酸是体内较常见的代谢产物,能够正常代谢,并最终转换成水和二氧化碳。
这过程中肝脏有2种酶发挥作用: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2(ALDH2)。
西方人种中乙醛脱氢酶2普遍存在,而东亚人种中很多人体内存在这种酶的缺陷。
约1/3中国人有不能生成有活性的乙醛脱氢酶2的基因。对其而言,喝酒后乙醇吸收被代谢为乙醛,由于酶的缺乏不能及时代谢为无毒性的乙酸,导致乙醛过量堆积。乙醛能够扩张毛细血管,使人“刷得一下脸就红了”。
当然,除脸红外,基因缺陷者饮酒后还会出现恶心、心跳过速等反应。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亚洲人喝酒之后立刻满脸通红甚至全身通红的原因。
关键的乙醛脱氢酶2:
此种酶实际上有3种基因型:乙醛脱氢酶2正常纯合子,乙醛脱氢酶2缺陷纯合子,乙醛脱氢酶2缺陷杂合子。其中缺陷纯合子者完全不具有正常功能的乙醛脱氢酶2,而缺陷杂合子者拥有少量正常的酶,但远少于正常纯合子,故后两者在喝酒后会很快脸红。
食道癌尤其致命,全球五年生存率从12%到31%不等。我们估计至少有5.4亿人患有与酒精相关的食管癌风险增加。
ALDH2在酒精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酒精消耗后首先代谢为乙醛,乙醛是一种类似甲醛的化学物质,会造成DNA损伤,还有其他促癌作用。
东亚人有两种主要的ALDH2基因变体——一种产生具有正常活性的酶,另一种产生无活性的酶。当患有非活性变体的人饮酒时,乙醛会在体内积累,导致面部潮红、恶心和心跳加快。
对于有两种非活性变体的人来说,这些症状非常严重,以至于他们可以喝很少的酒。
然而,只有一个非活性变体拷贝的个体可以耐受乙醛的不良影响,这使他们面临与酒精相关的食管癌的风险。
因此,酒精虽然不直接致癌,但它在体内的第一个代谢产物——乙醛,却被划分为一级致癌物,已经有研究表明,它对人类有致癌性,在动物实验中甚至用乙醛来做癌症模型的诱变剂。
简而言之,由于患者体内乙醛的积累,这种毒素可能与酒精相关食道癌的形成有关。
这是因为对于喝酒脸红的人而言,酒精所导致的乙醛蓄积显著增加DNA受损,进而导致患癌危险升高。
在通常情况下,唾液中是几乎检测不到乙醛的存在。但是,喝酒后乙醛含量会明显增加,至少可以持续四个小时。对于喝酒脸红的人,喝酒后唾液中乙醛的浓度比正常人高两到三倍。这些乙醛不能进一步转化,只能在口腔中逐渐累积,然后进入后续的消化道消化。乙醛会稳定的附着在DNA分子上,导致细胞癌变或突变,最终诱发食管癌。
那我虽然喝酒脸红,但不喝酒会不会也易患食道癌呢?
尽管一些人可能并没有拥有千杯不醉的好基因,甚至他们是滴酒“不能”沾的缺陷纯合子者,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反而能够远离食管癌。
与之相反,如果缺陷杂合子者因为体内有那么些酶而经常“锻炼锻炼”, 与拥用完全正常基因的正常纯合子个体相比,杂合子个体饮酒后体内的乙醛浓度可高出6倍!
缺陷杂合子者如果毫无节制地狂饮,自然成了暴露于乙醛“魔爪”下的人群,其罹患食管癌的概率也随之升高。
即使喝酒不脸红者,其罹患食管癌的危险也会随着饮酒量升高而增加。
因此,大量酗酒的喝酒不脸红的正常纯合子者,与饮酒量中重度的喝酒脸红的缺陷杂合子者罹患食管癌的危险是相似的。
当然,完全没有乙醛脱氢酶2的缺陷纯合子者还大量酗酒,其罹患食管癌危险更要远远高出缺陷杂合子者和其他人群。
那么,怎么样快速判断你是不是“红脸关公”呢?
除去抽血测基因,你可以简单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1:你喝完一杯啤酒(约180 ml)后是不是立即脸红?
问题2:在你开始喝酒后的1~2年内,喝完一杯啤酒(约180 ml)后是否有脸红的趋势?
如果上述问题中有任意一个答案为“是”,那么就可以被认为是缺陷基因携带者。
对于一些已经耐受饮酒的人来说,回想一下最初,问题2的答案十分重要。
同样,三分之二杯红酒或是一小盅白酒在此试验中可替代“一杯啤酒”作为判断。
拥有怎样的基因我们恐怕无法决定或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而尽量避免癌症以及其他疾病的危险因素。当然,我们别忘了乙醛只是众多危险因素中的一个,对于食管癌而言,吸烟、不良饮食习惯(喜食热烫辣刺激及吞咽过快)同样显著升高患癌概率。
“红脸关公们”,为了健康,远离酒精吧。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