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去水肿:4种红豆薏米水,喝多少也无效
很纳闷的是,“湿气重”的症状究竟是什么?今天咱们一篇文章说清楚。
什么症状是“湿气重”?
“湿”的致病特点决定了体内湿盛的病人的表现。
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附着。湿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及附着难移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并且附着难移等。 如《黄帝内经》中说:“因于湿,首如裹。”
湿性黏滞,易阻气机“黏”,即黏腻不爽;滞,即停滞。患者常表现为舌苔厚滑黏腻,胸膈满闷,食欲减退,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等。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曾讲过“湿盛则阳微”,阳气就如同体内发动机,阳气一伤,就会出现浑身无力、无精打采的症状。
4种“红豆薏米水”无效
因为大家犯了4个问题!
1.红豆和赤小豆混淆:
赤小豆是最古老的中药材之一,功效是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简单地说,吃多了小便会增多。
但是作为药品的赤小豆是不能长期服用的,《食性本草》中说到“久食瘦人”,长时间服用赤小豆会造成人体虚弱、身体消瘦。所以,千万不可以把赤小豆当作赤豆来长期食用。
红豆薏米水中的红豆是海红豆,海红豆是人们经常食用的红豆,也就是人们市面上一般认为的红豆。
红豆和赤小豆两者颜色相同,但是形状不同。红豆比较圆,赤小豆是细长的,稍扁。煮完之后,红豆会变软,但是赤小豆即便泡过之后再煮,也煮不烂,吃着比较硬。所以在煮红豆薏米水时一定要选择正确的红豆。
2.选错薏米伤了脾:
薏米的性味寒凉,对于湿热体质的病人效果比较好。
如果是寒湿体质的人,原本身体的阳气就不足,用寒凉的薏米反而会加重体内的寒湿之气,进而使脾气脾阳更为衰微。
3.煮法煮错了:
很多人为了红豆薏米水更好喝,在熬制的过程中加了大米。但是这种行为是万万不可取的!因为大米长在水里,禀赋湿气而化生,湿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
红豆和薏米都是祛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会变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去除体内之湿。熬制过程中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效果不好。
4.只祛湿了,忘记健脾了:
前面讲到湿有外感之湿和内伤之湿之分,内伤之湿主要是脾气的运化水液功能障碍而引起的。现代社会的人过食肥甘,嗜烟好酒,恣食生冷,均会内伤脾胃,导致湿的产生。
红豆薏米水是祛湿的食补妙方,但是其健脾之功比较弱,对于脾胃损伤而生湿的患者并不合适。这时,我们只要加上红枣,莲子等健脾的食疗药材,便可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
如何煮一碗合格的祛湿圣品(红豆薏米水)呢?
1.薏米,红豆洗净,浸泡24小时,或过夜,放入煮锅中,倒入足够水(和平时做粥时的水量相当);
2.开火煮至锅中水沸开后,关火焖一小时;
3.再开火,煮至锅中水再沸后,关火,将汤滤出当水喝,红豆和薏米当饭或粥吃。
日常可以做的小妙招
1.腋窝的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建议每天按揉或拨动2次,每次不少于36下。
2.小腿肚的承山穴:位于踮脚尖时,小腿后侧肌肉隆起的尖角凹陷处,可一手扶墙,单腿站立,用另一条腿的脚面踢打承山穴,每次5~10分钟。
3.膝窝的委中穴:位于腿窝的中心点上,每次拨动或敲打不少于36下。
4.大横穴是足太阴脾经之穴: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左右各一,有运转脾经水湿之功效,全身的湿气都能由它驱除,是“祛湿大穴”。用两拇指同时点按左右两侧的大横穴,持续3-5分钟;或用手掌以顺时针的方向摸腹20-30圈,同样能有助通便祛湿。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