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研发:阿斯利康临床I期ER降解剂&拮抗剂AZD9833的发现
前言
2018年全球癌症报告显示: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类型。目前的乳腺癌药物研发主要靶向激素受体(HR)、孕酮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等,目前已有多个抗乳腺癌药物上市,但临床需求仍无法满足,约有10%-40%的患者在接受抗激素治疗后20年内发展为晚期,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25%。乳腺癌的耐药机制均依赖于雌激素受体,发现高效的雌激素拮抗剂/降解剂仍是目前乳腺癌药物研发的有效途径。
目前氟维司群是唯一批准上市的Erα选择性降解剂,但肌肉注射的给药方式限制了其临床的应用。上图为临床阶段代表性的Erα降解剂,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含丙烯酸侧链的分子,一类是亲脂性侧链结构。化合物1b(AZD9496)也是阿斯利康发现的临床候选分子,该分子仅在ER+的细胞株(MCF-7)中表现出很好的效果,其他细胞系(CAMA-1)中降解活性较差。
该项目研究发现不同于1b(AZD9496)的三环吲唑化合物3也仅在ER+的细胞株具有比较好的活性,但其吲唑骨架极性显著优于候选分子1b的吲哚。基于候选分子1b(AZD9496)的骨架将丙烯酸侧链优化为亲脂性侧链的化合物4在ER高表达和正常水平的乳腺癌细胞株表现出比较均衡的降解活性。因此,结合化合物3的理化性质和化合物4的降解能力获得化合物5。其化合物5较4活性基本持平,血浆蛋白结合更低,水溶性显著提升,因此将其确定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
如上图,首先针对化合物5亲脂性侧链连接的苯环及R1侧链进行优化,由于其前期候选分子1b的构效关系研究,其苯环主要集中于邻位优化、R1的大小基本固定,其中二F取代的W系列化合物亲脂性太强,去掉二F取代的X系列活性显著降低,其2甲氧基取代和2吡啶取代的Y、Z系列活性基本保持,且亲脂性显著优于W系列。
进而固定2甲氧基和2吡啶骨架,优化其亲脂侧链。发现其中反向的氮杂环丁烷环活性更优,链状结构活性显著降低,构象固定对活性影响大,醚键优化为-NH-活性影响不大,由于-NH-极性原因可进一步降低化合物的亲脂性(15/16)。
随后选择化合物16和18进行晶体学的研究,16和18基本保持一样的结合方式。同时通过化合物16的单晶确定其最低能量构象,发现化合物16的最低能量构象与共晶结构中的分子构象完全一致。
化合物16存在非常高的清除率,极差的口服生物利用度(F=3%),进行进一步的结构优化。
如上图,首先固定化合物16的亲脂侧链结构,再次优化R1侧链的不同F取代,通过比较可以发现2吡啶取代较2甲氧基取代骨架具有更优的药物暴露量,最后还考查了骨架哌啶的手性取代对活性的影响。
构效关系的研究发现了多个具有较好活性的分子,通过理化性质及成药性评价发现化合物28展现出良好的综合性质,其中溶解性及透膜性质良好、药物暴露量、口服生物利用度较好等特征,可用于进一步的活性评价。
通过体外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28呈现剂量依赖的降低ER表达,并能显著抑制PR的表达,从WB可以看出其在MCF-7和CAMA-1细胞株中均呈现剂量依赖的ER降解,活性与氟维司群相当。
最后通过MCF-7移植瘤模型评价候选分子28的体内活性,剂量梯度从0.5-50mg/kg,在2mg/kg每日一次的口服剂量下抑瘤率能达到73%,10 mg/kg和50 mg/kg的剂量可使肿瘤消退15%和53%。其肿瘤组织中PR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生长结果一致,10 mg/kg和50 mg/kg剂量组显著降低PR的表达。
总结:
本文从已有的临床候选分子1b(AZD9496)发现化合物28(AZD9833)的过程可以看出药物优化永无止境,没有任何分子是完美的,这也是Me too药物研发一直存在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James S. Scott. Discoveryof AZD9833, a potent and orally bioavailable 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degrader and antagonist. J. Med. Chem. 2020. DOI:10.1021/acs.jmedchem.0c01163.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