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全身性骨病,特征为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骨强度下降、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是世界上发病率、死亡率最高、医疗费用消耗最大的疾病之一。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一、 您知道中国骨质疏松症患者有多少吗?
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1亿,65岁以上人口近1.4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大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公布的最新流行病数据显示:我国40-49岁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3.2%,其中男性为2.2%,女性为4.3%,城市地区为3.5%,农村地区为3.1%;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男性为6.0%,女性为32.1%,城市地区为16.2%,农村地区为20.7%;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到32.0% ,其中男性为10.7% ,女性为51.6% ,城市地区为25.6% ,农村地区为35.3%。
二、 骨质疏松症有什么危害?
骨质疏松症最大的危害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研究显示,50岁左右的男性和女性在一生中患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性分别为13.1%和39.7%,尽管男性的发病率低于女性,但他们髋部骨折后的死亡率为21%,高于女性的8%。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50年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将达到600万例。
三、 骨质疏松症有哪些表现?
骨质疏松症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因而被称为“寂静的疾病”或“静悄悄的流行病”。但随着病情进展,骨量不断丢失,骨微结构破坏,患者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后果。
1、骨痛及乏力:骨痛通常为弥漫性,无固定部位。乏力常于劳累或活动后加重;
2、脊椎变形、身材缩短;
3、骨折: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
4、并发症:驼背和胸廓畸形者常伴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髋部骨折者常因感染、心血管病或慢性器官衰竭而死亡;长期卧床加重骨丢失,并常因感染等使骨折极难愈合。
四、 骨质疏松症怎么防治?
骨骼强壮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应贯穿于生命全过程。骨质疏松症的主要防治目标包括改善骨骼生长发育,促进成年期达到理想的峰值骨量;维持骨量和骨质量,预防增龄性骨丢失;避免跌倒和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
1、基础措施:(1)调整生活方式,如加强营养、均衡膳食;规律运动、防止跌倒;充足日照、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机碳酸饮料;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药物(如激素类等);(2)骨健康补充剂:钙剂和维生素D等。
2、抗骨质疏松药物:(1)骨吸收抑制剂:常用的有双膦酸盐类药物、降钙素以及雌激素类。其中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目前应该最广泛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包括阿仑膦酸、利塞膦酸等口服制剂和唑来膦酸、伊班膦酸钠(如艾默坤®伊班膦酸钠)等注射制剂。双膦酸盐类药物总体安全性较好,但仍需注意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口服双膦酸盐药物易出现的胃肠道反应;静脉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可能出现的“流感样”症状、下颌骨坏死以及肾脏毒性等。伊班膦酸钠注射液的“流感样”症状、下颌骨坏死和肾脏毒性风险低于其它静脉用双膦酸盐,尤其肾脏毒性与安慰剂相似,可长期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2)骨形成促进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3)其它机制类药物:如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维生素K2类以及锶盐等。
参考文献:
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 2017)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7年9月 第10卷第5期
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年4月 第19卷第4期
3、 骨质疏松症康复指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9年,第34卷,第11期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