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CSCO诊疗指南中病理相关专业内容,近期将在「衡道病理」呈现。敬请关注!
今天带来原发性肝癌诊断第一部分的内容。
1、HCC的筛查和诊断
1.1 HCC的筛查
a.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 简称肝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根据 GLOBOCAN 2018 公布的新数据,全球肝癌的年新发病例数达到84.1万人,居于恶性肿瘤第6位;死亡78.2万人,居于恶性肿瘤的第2位。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尤其高发,是第4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和第2位的肿瘤致死病因。我国人口仅占全球的18.4%,可是肝癌年新发病例达到46.6万人,死亡42.2万人,分别达到全球的55.4%和53.9%。
总体上讲,肝癌的预后很差,发病率与死亡率之比达到1:0.9;在北美国家和地区5年生存率15%-19%,而在我国仅为12.1%,肝癌严重地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原发性肝癌的病理类型主要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85%-90%;还有少数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HCC-ICC混合型等,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分子特征、 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本指南所讲的「肝癌」特指HCC。
b. 在我国,HCC的高危人群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长期酗酒(酒精性肝病)、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血吸虫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同时,年龄40岁以上的男性风险较大。近年的研究提示糖尿病、肥胖、吸烟和药物性肝损等也是HCC的危险因素,值得关注。
因此,对于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筛查。预防建议:
①接种乙肝疫苗;
②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应该尽早接受规范化的抗病毒治疗,以控制肝炎病毒的复制;
③戒酒或减少饮酒;
④清淡饮食,减少油腻食物摄入;
⑤避免摄入发霉食物。
c. 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阳性是指AFP≥ 400ng/ml,且排除慢性或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睾丸或卵巢胚胎源性肿瘤以及妊娠等,高度怀疑肝癌。对于AFP低度升高者,也应进行动态观察,并与肝功能变化对比分析。约30%的肝癌患者AFP水平正常,应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还可联合ɑ-L-岩藻苷酶、异常凝血酶原和微小核糖核酸等。
d. 超声影像检查是简便、实时、无创、敏感的方法,可以显示肝脏占位的部位、大小和形态,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其中,超声造影技术(ultrasonic contrast) 或者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是利用超声造影剂后使散射回声增强,明显提高超声诊断的分辨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技术,在肝脏肿瘤的检出和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e. 多期动态增强CT扫描和/或动态对比增强MRI扫描,显示肝脏占位在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arterial hypervascularity),而静脉期或延迟期快速洗脱(venous or delayed phase washout)。
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利用介入手段将导管插入相应的肝血管内进行血管造影的X线诊断方法;主要有选择性腹腔动脉、肝动脉造影和门脉造影,不仅可做准确的定位诊断,且有鉴别诊断价值,为诊断和指导手术或介入治疗的重要手段。
g. 肝癌高危人群应接受每6个月一次的腹部B超检测,检测发现的肝脏结节应通过影像学或肝活检进一步诊断、随访。
1.2 HCC的病理诊断
a. 典型HCC的影像学特征:在MRI或CT增强扫描动脉期(主要在动脉晚期),肝占位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偶可呈均匀明显强化,尤其是≤5.0cm的肝占位,门脉期和/或实质平衡期扫描肿瘤强化明显减弱或降低,这种「快进快出」的增强方式是HCC诊断的特点。对于缺乏典型的影像学特征的肝内占位性病变,肝穿刺活检可获得病理诊断,对于HCC的确诊、指导治疗以及预后判断非常重要。一般采用18G或16G肝穿刺空芯针活检(core needle biopsy)。细针穿刺(fine needle biopsy)虽然也可获得病理细胞学诊断,但是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而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HCC,且不能进行分子病理学检查。
b. 标本处理要点:
①手术医师应在病理检查申请单上明确标注送检标本的部位、种类和数量,对于手术切缘和重要病变,可用染料染色或缝线加以标记;
②尽可能将肿瘤标本在离体30分钟以内完整送达病理科,及时切开、固定;
③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12-24小时。
c. 标本取材要点:癌肿周边区域是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代表性区域。为此,应采用「7 点」基线取材法,在肿瘤的12 点、3 点、6 点和9点位置上,于癌与癌旁肝组织交界处按1:1取材;在肿瘤内部至少取材1块;对距肿瘤边缘≤1cm (近癌旁)和>1cm(远癌旁)范围内的肝组织分别取材1块。鉴于多结节性HCC具有单中心和多中心两种起源方式,在不能除外由肝内转移引起的卫星结节的情况下,单个肿瘤最大直径≤3cm者,应全部取材检查。实际取材的部位和数量还须根据肿瘤的直径和数量等情况综合考虑(2A类证据)。
d. 大体标本描述:重点描述肿瘤的部位、大小、数量、颜色、质地、与血管和胆管的关系、包膜状况、周围肝组织病变、卫星结节、肝硬化类型、肿瘤至切缘的距离以及切缘受累情况等。
e.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描述:参照WHO标准2010版,重点描述以下内容。
分化程度:可采用国际上常用的Edmondson-Steiner四级(I-IV)分级法;
组织学类型:常见有细梁型、粗梁型、假腺管型和团片型等;
特殊细胞类型:如透明细胞型、富脂型、梭形细胞型和未分化型等;
肿瘤坏死(如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淋巴细胞浸润及间质纤维化的范围和程度;
生长方式:癌周浸润、包膜侵犯或突破、微血管侵犯和卫星结节等;
慢性肝病评估:肝癌常伴随不同程度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推荐采用较为简便的Scheuer评分系统和中国慢性病毒性肝炎组织学分级和分期标准。
f. 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是指在显微镜下于内皮细胞衬覆的脉管腔内见到癌细胞巢团,以门静脉分支为主(含包膜内血管)(1A类证据);病理分级方法:M0,未发现MVI;M1(低危组),≤5个MVI,且发生于近癌旁肝组织;M2(高危组),>5个MVI,或MVI发生于远癌旁肝组织。MVI是评估肝癌复发风险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应作为常规病理检查指标(2A类证据)。
g. 需要合理地组合应用免疫组化标志物,必要时应该检测基因组学等相关指标,对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HCC与ICC等进行鉴别诊断。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