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做完外科手术,一方面很讨厌看到身上张牙舞爪的蜈蚣状缝合痕,尽量不想理会,另一方面又随时想瞧上一眼,担心这些缝在自己皮肉之上的人造物够不够靠谱——断了可怎么办?
实际上大可不必担心,这类手术缝合线可能比你想象中更顽强。
历史来历
几千年来,人们提出或使用了各种缝合材料——通过运用由骨头或金属例如银,铜和铝等制成的针,加上用植物材料(亚麻,大麻和棉)或动物材料(头发,肌腱,动脉,肌肉和神经,丝和肠线)制成的缝合线,人类已经完成了许多医学奇迹。
最早有关外科缝合线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制造木乃伊时,需要用香料和酒把死尸的内脏全部替换,为了能够按照原来的样子缝好,他们便发展出了缝合线。
不过手术缝合线真正有记载用于活人伤口缝合,要追溯到公元前500年的印度医师苏胥如塔,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对缝合手术进行详细记录。2世纪的时候,人们发现了性能更加优异的羊肠线,受限于制造工艺,羊肠线被广泛运用却是在10世纪。羊肠线的发现十分凑齐,有一次宰赫拉威的鲁特琴琴弦被一只猴子吞掉却相安无事,由此人们发现了肠线可吸收的性质,开始制造起我们耳熟能详的羊肠线。
由于缺少必要消毒措施,最初手术中使用了这些线的患者成活率并不高,很多人死于肠线带来的感染。直到19世纪60年代约瑟夫·利斯特引入了缝合技术的巨大变革,他提倡对所有的缝合线进行常规消毒,第一次尝试对“石炭酸羊肠线”杀菌,二十年后又对铬羊肠线做了消毒,1906年制成了经过碘处理的无菌羊肠线。
下一次制作材料的进步发生在20世纪。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制成了第一根合成线,,第一根合成线在1931年由聚乙烯醇制成。50年代开发了聚酯线,后来发展出针对羊肠线和聚酯的辐射灭菌,60年代发现了聚乙醇酸,70年代它被用于缝合线的制造。1970年,出现首根人工降解的缝线,美国DG公司推出PGA缝线。1974年,杜邦公司推出PLA缝线。1980年,Ethicon公司推出聚对二氧环己酮(PDS)缝线。2003年,推出了PGLA缝线。现在,大部分的缝合线是用聚合物纤维制作的。
缝合材料的分类
理想的缝合线应尽可能小,可以产生均匀的抗张强度,将伤口牢固地保持所需的愈合时间,然后再被吸收。通常,缝合的目的是在不过度张紧的情况下拉近组织,同时使局部缺血和组织损伤最小化。随着伤口的愈合,伤口拉伸强度会在数周或数月内增加,直到接近组织的原始拉伸强度为止。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缝合线的成分如何,身体都会对任何缝合线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异物反应。因此理想的材料应该易于处理,产生反应最小的并能牢固打结。
广义上讲,缝合线可分为可吸收材料和不可吸收材料。它们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合成或天然缝合线,以及单股或多股缝合线。
单股和多股缝合线
手术中使用单股缝合线或多股缝合线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
单股缝合线在血管和微血管手术中很受青睐,优点在于通过组织时阻力较低,且不太可能容纳生物,还更容易贴合,但不足之处是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断裂。如果在单股线上进行切割,可以产生一个个的倒刺,这就是所谓的倒刺线。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