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用于养生保健、防疫已有悠久的历史,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古语,说明艾灸作为防病保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云“断瘟疫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佳也。” 灸法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艾灸能够影响不同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调节因子、免疫球蛋白等,进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而免疫功能与肿瘤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贯穿肿瘤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各个过程。
免疫功能的低下是肿瘤发生的关键内因,癌细胞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和其所在局部环境适宜生存的条件下才会分裂发展为肿瘤,而肿瘤的进展速度和治疗效果同样也是取决于免疫功能。
因此,恢复肿瘤患者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对肿瘤的治疗与良好的预后至关重要。而艾灸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微环境来抑制肿瘤生长,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肿瘤的治疗具有较大的意义。
黄金昶教授采用艾灸疗法治疗肿瘤十余年,在临床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艾灸可提高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少肿瘤患者通过艾灸中脘、气海、关元穴补益元气升高白细胞,此外艾灸升高血红蛋白,治疗癌性发热、胸腹水、心包积液等均收获了很好的疗效。
但是在临床中常常会有患者艾灸后就会口干、嗓子痛、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症状。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上火”,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不少人认为艾灸是用燃烧艾绒产生大量的热量,本身就属于火,所以艾灸后就会引起“上火”,其实不然,艾灸的温热特性作用于人体后,补益的是人体的阳气,宋代医学大家窦材著《扁鹊心法》提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艾灸补益的是人体的正气、阳气,而“上火”的“火”属于作用于机体的“邪气”,完全是两回事。
恶性肿瘤在中医属于“症瘕积聚”范畴,是由于外感、内伤、情志等因素导致的气滞血瘀痰凝,故大多肿瘤患者具有气血运行不畅的特点,又患病后心情抑郁,肝气不舒,气机更加郁滞,这时艾灸补充阳气后,加速机体的气机运行使阻滞更加明显,清代名医高鼓峰指出:“气郁不解,则郁久而化火。”故肿瘤患者艾灸后易出现口干、嗓子痛、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上火症状。
那该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
我们可以采用针灸及中药的方法疏通瘀滞,使机体的气血运行通畅无阻,自然不会有上火之虑。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