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干货】胃的良性上皮性肿瘤—胃的几种腺瘤
胃腺瘤是由肿瘤性胃上皮构成的良性息肉状病变。比较常见,约占胃良性息肉状病变的10%左右。又称腺瘤性息肉,或胃息肉样异型增生,其性质属于胃黏膜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是胃癌的前驱病变。胃腺瘤依据组织学表现和免疫表型可分为4种类型,即肠型腺瘤、胃小凹型腺瘤、幽门腺腺瘤和泌酸腺腺瘤,其中以肠型最为常见。下面对4种腺瘤分别作总结概述。
一、 胃肠型腺瘤
疾病概述
胃的肠型腺瘤是由异型增生的肠化上皮组成的局限性息肉样病变;
ICD-O编码:8144/0低级别;8144/2高级别;
常见于老年人,男性多见,常无症状,体积较大的腺瘤可反复出血,导致贫血和或便血;
60%位于远端胃,包括胃角,常见于胃壁发生肠化的区域。
病因及发病机制
任何原因引起的胃黏膜肠化,都是胃肠型腺瘤的危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幽门螺杆菌),宿主相关因素(自身免疫性胃炎),遗传综合征(APC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失调;
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和/或表观遗传失调,促进胃肠上皮化生。分子生物学发现类似于大肠腺瘤。病变含有APC、KRAS、ERBB2、ARID2的突变。但CTNNB1没有改变。有些病变(20%-30%)是微卫星不稳定的。
大体表现
通常孤立存在,最大径小于2cm。
组织病理学
与结直肠腺瘤组织学特征相同,异型增生的腺体衬覆柱状上皮细胞,显示肠型分化,并含有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
瘤细胞核拉长、深染、拥挤,呈假复层排列。细胞核位于腺腔底部;
病变周围黏膜常表现为肠化和平坦型异型增生;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MUC2和CD10阳性表达;
AB-PAS染色示杯状细胞内蓝色黏液。
Fig3.12 肠型腺瘤。A:该胃窦病变外观类似于低级别异型增生的结直肠腺瘤,左侧显示正常胃窦黏膜;B:细胞核拉长,类似于大肠的管状腺瘤,病变右侧有几个杯状细胞。
Fig3.13 肠型腺瘤 病变右侧可见肠上皮化生,并显示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这种形态的腺瘤一部分有微卫星不稳定性。Fig3.14 肠型腺瘤 注意核的形态,视野中央有一个杯状细胞。
Fig3.15 肠型腺瘤 一例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患者胃窦部的腺瘤,PAS染色于正常胃窦黏膜未见肠上皮化生,腺瘤内可见少量杯状细胞。Fig3.16 肠型腺瘤 一例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患者胃窦部病变,显示高级别异型增生和大量杯状细胞。
Fig3.17肠型腺瘤。A:由异型增生的小管组成的隆起性病变,下面可见扩张的非肿瘤性腺体;B:小管衬覆异型增生的柱状细胞,向杯状、吸收及潘氏细胞分化,左下角可见肠上皮化生。
治疗及预后
内镜下切除;
肠型腺瘤伴灶性高级别异型增生者癌变风险高。
二、胃小凹型腺瘤
疾病概述
胃小凹型腺瘤是由肿瘤性小凹上皮组成的息肉样病变;
ICD-O编码:8210/0低级别;8210/2高级别。
常见于老年人,男性多见;
常发生于胃的泌酸黏膜(胃体/胃底),通常为正常的胃黏膜;
多见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散发病例少见,肿瘤体积常较小。
病因及发病机制
散发性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很少有APC、KRAS突变。FAP相关病变显示体细胞和胚系APC突变。
大体表现
散发性小凹型腺瘤是体积较小的孤立性息肉,在FAP患者,常与多发性胃底腺息肉共存。
组织病理学
肿瘤由异型增生的胃小凹上皮构成,瘤细胞呈柱状,细胞核拉长、复层化,细胞顶端有黏液帽;
上皮异型增生多位于息肉近表面处,腺瘤周围胃黏膜无肠上皮化生;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MUC5AC阳性,而MUC6、MUC2、CD10及CDX2阴性;
AB⁃PAS染色示肿瘤细胞顶部红色的黏液帽。
Fig.3.19 小凹型腺瘤。A:发生在胃底黏膜的一个病例;B 柱状肿瘤细胞有顶端黏蛋白帽,细胞核朝向基底部;C 该区域顶端黏蛋白帽不明显,但仍然存在。
Fig.3.20 小凹型腺瘤。A:一例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患者 病变主要累及胃底腺表层的黏膜;B:乳头状突起衬覆轻度异型增生的小凹上皮细胞,核轻度复层化。
Fig.3.18 小凹型腺瘤。该例病变黏膜没有胃炎及肠化,PAS染色显示由胃型中性黏蛋白构成的顶端黏蛋白帽。
治疗及预后
内镜下切除;
散发性小凹型腺瘤多为孤立性和低级别,进展为癌的风险微乎其微。综合征性小凹型腺瘤进展为胃癌的风险也较低。
三、幽门腺型腺瘤
疾病概述
是由肿瘤性幽门腺型腺体构成的上皮性息肉样病变;
ICD-O编码:8210/0低级别;8210/2高级别;
少见,常见于老年人,女性较多。除胃外,也可见于胆囊、十二指肠、主胰管、胆管和食管等;
发生在胃体或胃底,同时由于自身免疫性和/或幽门螺杆菌性因素,常合并存在泌酸黏膜的萎缩和化生。女性发病占优势也反应出与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关系;
综合征性腺瘤与炎症背景无关,可与胃底腺息肉共存。
病因及发病机制
散发性幽门腺腺瘤与萎缩性胃炎(主要是自身免疫性)密切相关;
幽门腺化生(胃肠道和肝胆管等)是幽门腺腺瘤的假定前驱病变,散发性和综合征性腺瘤均以GNAS活化和/或KRAS突变和APC失活突变为特征。
大体表现
幽门腺腺瘤是平均大小为2厘米的息肉样病变或肿块。
组织病理学
肿瘤由紧密排列的幽门腺型腺体组成,内衬立方/低柱状黏液上皮。体积大的病变腺体可扩张;
肿瘤细胞质淡染或轻微嗜酸性,呈毛玻璃状外观;
肿瘤细胞形态温和,没有顶端黏蛋白帽,可与小凹型腺瘤区分开来;
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相对较小,染色深,位于细胞基底部;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特异表达幽门腺黏蛋白标志物MUC6 和MUC5AC,缺乏MUC2和CDX2表达;
AB⁃PAS染色显示胞质内斑块状中性黏液;
值得注意的是:幽门腺腺瘤细胞的异型增生程度评估和肠型腺瘤标准不完全一致,幽门腺腺瘤异型增生以细胞核增大程度而定,若细胞核较正常细胞增大3倍及以上,即可判断为高级别异型增生。
Fig.3.21 胃幽门腺腺瘤。A,B:高倍视野;C:低倍视野。
Fig.3.22 胃幽门腺腺瘤。MUC6染色显示胞浆强阳性。
治疗及预后
40-50%的病例可观察到高度不典型增生,几乎一半的病例可见腺癌(可以是局灶性的),但黏膜下浸润不超过10%;
由于发生高级别异型增生和胃癌的风险比较高,肿物须内镜下完全切除。
四、泌酸腺腺瘤
疾病概述
泌酸腺腺瘤是一种良性上皮性肿瘤,肿瘤性柱状细胞分化为主细胞、壁细胞或两者兼而有之,进展为腺癌(黏膜下浸润)的比率很高;
ICD-O编码:8210/0低级别异型增生;8210/2高级别异型增生;
临床少见,最常见于60-70岁患者;
泌酸腺腺瘤主要发生于发生在胃近端(胃体及贲门),大多数发生于非萎缩的泌酸腺黏膜。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但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可能与质子泵抑制剂应用有关;
从泌酸腺腺瘤到胃底腺型腺癌有连续的形态变化。然而,是否将其视为胃底腺型腺癌的黏膜内成分仍值得讨论。WNT/β-catenin连环蛋白信号通路(CTNNB1、APC、AXIN1和AXIN2)基因的错义或无义突变在胃底腺型腺癌中相对频繁(50%),这些突变除了CTNNB1突变外,在OGA中也被发现(30%)。在泌酸腺腺瘤中,β-catenin核标记较低或不存在,而β-catenin核标记高表达(30%)是胃底腺型腺癌(26%)的一个特征之一。
大体表现
肿瘤大小从0.3-1.8cm,大部分小于1.0cm。
组织病理学
肿瘤主要位于黏膜深部,被小凹上皮覆盖,也可能位于黏膜上部;
肿瘤由成团或不规则、相互吻合的腺体组成,腺上皮成分类似胃底腺,可见主细胞、壁细胞及颈黏液细胞;
局灶核复层化(通常不超过2层),核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
肿瘤表现出向黏膜肌的推挤性边缘,但缺乏促结缔组织反应。当肿瘤侵犯黏膜下层时,应归为胃底腺型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MUC6、Pepsinogen⁃1阳性,某些病例表达突触素和CD56,但不表达嗜铬粒素A(CgA),可与神经内分泌肿瘤鉴别。
Fig.3.23泌酸腺腺瘤。A:低倍视野显示病变位于黏膜表层;B:高倍视野,肿瘤细胞向胃底腺细胞及壁细胞分化,类似于泌酸腺;C:嗜酸性胞浆显示壁细胞分化;D:主细胞样细胞增生;E:低倍视野,泌酸腺腺瘤主要位于胃底腺黏膜的深部,肿瘤和非肿瘤性胃底腺之间界限清晰;F:图C的高倍视野,左侧肿瘤性腺细胞相对于右侧非肿瘤细胞分化不成熟。
预后
肿瘤发生黏膜下浸润(恶性进展)风险很高(60%)。
小结
胃腺瘤属于肿瘤性病变,形成大体可见的息肉状病变是诊断胃腺瘤的重要依据,也是与胃黏膜异型增生鉴别的要点。幽门腺腺瘤的癌变风险比较高,应特别注意充分取材,认真观察异型增生程度或癌变的存在。胃腺瘤出现高级别异型增生时必需在诊断报告中予以表述。临床处理的原则是将胃腺瘤完全切除,同时要活检周围胃黏膜并进行全胃检查,如果切除不完全或有高级别异型增生,需6个月后复查;如果已经完全切除且无高级别异型增生,可1年后复查。
参考资料:
1.《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第5版。
2.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诊断共识。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0年01期 第3-4-5-6-7-8-9-10-11页。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