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肝硬化三进ICU—离死亡最近的地方!

2021-01-05   急诊医学资讯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躺在重症监护室的床上

青岛大哥张保生

感到一阵阵窒息


他朝左翻身

看到一个全身插满管子的人

朝右翻身

看到一个奄奄一息

随时可能离开这个世界的人

「不治了,我要从这里出去」

 
在知乎上搜“重症监护室”
 
会冒出上千个问题
问得最多的便是:
重症监护室到底有多可怕?

一位ICU医生总结道
有了第一次
不会有病人想再来第二次
经常有病人跟我说
以后宁愿死,也不会住ICU
截图自纪录片《人间世》

这也是张保生最深刻的体会
而且…
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地方
他住了三次

截图自纪录片《人间世》

 

 
突如其来的大出血  

  
那是四年前很平常的一个晚上。
洗漱完毕,刚过9点钟。张保生想着第二天还要去郊区的工地看看,所以早早就躺下了。
两个多小时后,剧烈的腹部疼痛、恶心感把张保生从睡梦中撕扯起来,他赶紧跑到卫生间。
很快,一大口带着腥味的血吐了出来。   
妻子李玉华被惊醒,望着地上一摊鲜血…一下子慌了。
她用近乎哭腔给住在同一小区的张保生同事打了个电话,随后拨打了120。
此刻的张保生,并没意识到危险的到来。
他甚至觉得,大晚上没必要急着去医院,因为吐完后已经没有明显的不适感了。
救护车赶到后,将张保生送去了附近的医院。
CT结果显示,是肝硬化引发的消化道大出血。  
截图自纪录片《人间世》,文图无关
 

 
最接近死亡的地方

  
更坏的消息紧接着到来。
肝硬化病人大出血,可能是食管、胃底等处血管破裂,如不能止血,随时都可能危及生命。
还没来得及问清楚病情,张保生就被推进ICU——最接近死亡的地方。
“那是什么地方?进去后,有1%能出来的就不错了。”   
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李玉华仍会小心翼翼地避开使用“死”字
所有家人被召集在医院。
看到女儿女婿,李玉华一下子哭了出来。
截图自纪录片《人间世》,文图无关
当医护人员急匆匆拿着一份病危通知书找她签字时,她的手在发抖,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怎么写自己的名字。
大夫一看她的样子,直接去找了她的女儿。
3个多月前,女儿刚刚做了母亲。
事后说起,李玉华很佩服女儿的冷静,跟爸爸感情那么好,遇事却没有慌张。
重症监护室内
张保生躺在病床上
看着医护人员们呼啦围了上来
输液、输血、上监护设备
耳边不停传来滴滴声

他用余光扫了一眼隔壁床
一个全身插满管子的人
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那一刻
他有种强烈的不真实感
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截图自纪录片《人间世》,文图无关

种种被忽视的信号  

重症监护室外,李玉华坐在家属等候区的椅子上,一夜未眠。
她特意找了一个最近的位置,死死盯着通往ICU的那扇门。
只要门一打开,她就浑身打哆嗦。
她想不明白,丈夫才53岁,好端端的怎么会生病呢?
截图自纪录片《人间世》,文图无关
种种被忽视的疾病信号
一段段在脑海中闪现
有一回
张保生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李玉华拖地时无意中一瞥
发现并不胖的丈夫肚子有点大

「你的肚子怎么那么大?
胖的。」

发病前一个月
张保生两次在饭后呕吐
他们都以为是食物的问题
当医生告诉她
张保生肝硬化已经非常严重
李玉华很懊恼
为什么当初不去医院看看

更让她自责的是
张保生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因为此前没有任何不适
家人并没有在意过
张保生也没吃任何抗病毒的药

现在,说这些都晚了…
截图自纪录片《人间世》,文图无关
重症监护室的大门打开、关上,进进出出的医护人员总是一路小跑。
李玉华和门口的其他人一样,渴望又害怕听到医生喊某个号码的家属
在重症监护室里,病人的名字被床号取代。
李玉华至今也忘不了,张保生是7号。
总算挨到了第二天下午3点,是重症监护室的探视时间。
李玉华按照要求换上隔离服,走进病房时,两腿不自主地发起抖来。
截图自纪录片《人间世》
这辈子
李玉华都忘不了那个情景
一个房间内七八张床
病人都全身插满管子
戴着呼吸机、仿佛没有知觉

尽管各种仪器
不停地发出噪音
但李玉华仍感觉
有种让人喘不过气的寂静
截图自纪录片《人间世》
直到看到张保生,李玉华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来。
丈夫没有使用呼吸机,而且意识清醒。
“能自己呼吸,应该就是安全的。”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李玉华都用这个理由来宽慰自己。

度秒如年  
张保生把肝脏形容为“哑巴器官”——不疼不痒,生了病也不难受。
他是重症监护室里唯一一个意识清醒、能动能说话的人。
但是,困在床上,大部分时间什么事也做不了。
各种冰凉的液体24小时不间断地输入到体内,他甚至连一口饭都不能吃。
截图自纪录片《人间世》,文图无关
最开始
他还抱着好奇的心态
打量着四周的环境
床上躺着的,都是昏迷不醒的病人,护士每隔一段时间去给他们翻身;   
护士们每时每刻都很忙碌,一个人负责三四张床;   
每个床头前都有大大小小的机器,生出一根根细长的线和管子,一直延伸到床上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延续着他们的生命。  
截图自纪录片《人间世》,文图无关
但是很快
张保生就被无尽的悲观
和无助的情绪围剿
在这里
时间对他而言就是时间本身
没有任何可填充的东西

每一秒都如此漫长
炽烈的灯光昼夜长明
只有侧过头看看窗外
才能判断出是白天还是黑夜
截图自纪录片《人间世》,文图无关
监护仪器的“滴滴”声令他烦躁。
有天夜里,报警声响起后,一群白大褂很快围在了他的隔壁床。
张保生也不知道抢救持续了多长时间,后来他听到有人说“不行了”。
然后,医护人员陆续离开。
他朝隔壁病床看了一眼,那个人的呼吸面罩已经被摘下,全身的管子也撤了。
这次他终于看清楚了,是位老太太。

我要出去  

从重症监护室离开的病人有两种,一种是转去了普通病房,一种是永远地离开。
张保生害怕了,他盼着赶紧出去,以第一种方式。
往后几天,每到探视时间,张保生都会催问李玉华:能不能找找哪个大夫?能不能赶紧出去?
终于有一天,张保生忍不住发火了。
李玉华前来探视时,张保生非常生气地告诉她,“不治了,我要出去。”
李玉华心里猜测,除了绝望无助,张保生也心疼一天一万多块钱。

又吐血了  

无论是医院还是李玉华
都不敢让张保生离开ICU
因为凶险不知何时再来临

有天夜里
张保生突然又吐血了
他迷迷糊糊中听到
有人喊“不行了,快抢救”

四五个钟头后他醒过来
得知自己失血近4000cc
抢救了一个晚上
重症监护室外,李玉华从家里搬来行军床,放在家属等候区。
除了回家换洗衣服、拿生活必需品,她寸步不离医院,流的泪比前半辈子加起来都多。
其他病人家属经常问她,怎么只见她一个人,没白没黑地陪着?
“谁在这里我也不放心,里面是我丈夫。”   
其他家属进去探望时经常哭,李玉华根本顾不上这些。
这个以分钟计算的探视时间太宝贵了,她要给丈夫擦洗、刮刮胡子,安抚他的情绪,讲讲外面的事,给他看看外孙女的视频…   
张保生夫妻。

再进ICU  

李玉华每天都给自己打气
她敢去想象最坏的结果
就是张保生瘫痪在床上

她对女儿说
“就算砸锅卖铁也他治
就算永远躺在床上
你也还有个爸爸叫”
张保生。
死神随时在ICU门口打转。
一个同样在外等候了好几天的年轻女子,等来的却是母亲离世的消息。
她放声大哭,被护士提醒“不要哭了,吵着其他病人”。
李玉华也难过地掉泪,忍不住说了句,“怎么能不哭,她的妈妈没了…”
在ICU住了19天后,张保生终于转到普通病房。
这一天,他的心情特别好,想吃点东西。
结果,又吐血了。他再次住进了ICU。
截图自纪录片《人间世》,文图无关
人抢救过来了,但是没有条件实施进一步治疗,医院建议转院。
两天后,张保生转入青岛另一家权威医院的ICU
幸运的是,主治医生是这方面的专家,张保生心里有点盼头了。
李玉华后来她听说,张保生的病情属于非常严重,由于肝硬化出现门脉高压,导致胃底静脉曲张,有的血管就像气球一样,薄薄的,一碰就破。
“搁在十年前,根本活不了。”  

好好活着  

医院为张保生实施了胃底血管套扎手术。
整个过程不打麻药,张保生说挺疼的,但是有了希望之后,那种疼自己也能承受了。
由于血管依然有大出血的可能,张保生还要在ICU里继续待着。
第三次住进ICU,他觉得心态有些不同了。
“看待生死已经有些淡了”   
同病房的床位,还是有人来来去去。有的人已经在那里躺了好几个月,根本治不好。
张保生心想,这样活着也是遭罪,活着就一定要有质量。
他想赶紧好起来,想看着小外孙女长大。
为了让张保生打发时间,李玉华跟护士软磨硬泡,给张保生送进去了iPad和四本烹饪、旅行的书。
靠着电视剧和书,张保生努力把自己隔离在那个充满凶险的空间之外。
病房里在抢救着病人,他也强迫着自己去看书,看如何煲汤,用对生活的向往来对抗死神的猖狂。
“你在这里还看这个书?”护士问。   
“等我出去了给你们做饭吃。”   

炸弹又炸了  

在这家医院住了17天院后,张保生出院回家。
在家里仅仅过了3个晚上,他再次住进了另一家医院。
“在家太害怕了,身体里那个‘炸弹’还在,晚上根本不敢睡觉。”   
李玉华形容自己犹如惊弓之鸟。
那个“炸弹”又炸了,在医院住院一个周后。
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之一就是脾大,医院为张保生做了脾栓塞手术。
四天后的下午,张保生吃了点东西,又毫无征兆地吐血了,失血500cc。
这一次,张保生和李玉华无论如何也不同意入住ICU。
一是觉得有了应对的经验,二是两人都怕了,再也不想重复从前的日子。
好在,张保生又一次脱险。
他出院后又先后在两家医院住了20天,并再一次做了套扎手术。
2016年9月21日,张保生终于出院回家。   
路上,他一言不发地望着车窗外:几个年轻人边走边说笑着,一名老人拖着购物车慢悠悠地走向公交站,骑着车的外卖骑手匆匆而过…   
活着真好,他想。



重生  

今年2月份,张保生度过了57岁生日。
女儿亲手为他做了一个生日蛋糕,上面装饰着他最喜欢的相机。
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齐声祝他生日快乐。
张保生抱着四岁的外孙女一起吹灭生日蜡烛,然后笑着说:“我也四岁了。”
一场大病,改变的不仅是张保生的年龄,还有他和妻子的生活节奏,以及对人生的态度。
张保生摄影作品
对于肝硬化病人而言,疾病不可逆,只能调养。
这是一个细碎漫长的过程,需要旷日持久的耐心和精力。
每天早上,李玉华都会雷打不动地给丈夫做一碗海参鸡蛋羹。
里面的海参,她剁了又剁,必须变成沫沫才行。
四年来,家里的破壁机都已经用坏了两台。
家人、朋友甚至外人,都觉得李玉华对张保生太好了,压根没见她烦过。
“有什么可烦的,只要这个人在,就觉得幸福。   
李玉华觉得自己特别能理解丈夫。
“我累完了能歇过来,他病了,不是一天两天能好起来的,他才是最痛苦的。”   
截图自纪录片《人间世》,文图无关
除了妻子,忙前忙后的还有亲人朋友。
出了ICU入住普通病房那段时间,张保生的一日三餐都被几个哥哥嫂子承包下来。
那时,他只能喝小米粥撇出来的那部分汤汁。
哥嫂每天早上四点多就起床熬粥,熬两个多小时,只为让汤汁更粘稠有营养些。
然后,再坐上公交车,赶在早饭前送到医院。
大热天连送了十几天,哥哥都累病了。
截图自纪录片《人间世》,文图无关

 
四年后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
在洒满阳光的客厅
张保生和妻子面对面坐着

夫妻俩斟上一壶茶
从容地讲述着
那个关于生死的故事
“在ICU的时候,有没有怕我坚持不下来?有没有胡思乱想过?”  
“没有。”  
“谁信,不承认罢了。”  
……  

-THE END-

来源:半岛都市报微信(bandaobao)
作者:半岛全媒体记者刘笑笑,文中张保生、李玉华均为化名
版权归原作所有,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肝硬化,ICU,死亡,重症,监护
  • 国际数据
  • 国内数据
更新于 更多数据 >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