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myocardial ischemia)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
心脏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几乎完全靠有氧代谢提供,所以即便在安静的时候,心肌的血氧摄取率也很高(约为70%),正常情况下,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促使血液供需相对恒定,保证心脏正常工作。
当某种原因导致心肌血液供需失衡,就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心肌缺血。而冠心病是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心肌缺血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一些20~30岁的年轻人也出现心肌缺血的表现。
缺血性胸痛的概念
心肌缺血引起的胸部疼痛
胸痛时不一定心肌缺血(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
心肌缺血时也不一定胸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通过DCG捕捉到的异常ST段同时伴有的胸部疼痛是急性心肌缺血时的临床表现
动态心电图自动ST段测量点
E点:等电位点,PR段中点
J点:QRS波与ST段交点
L点:ST段测量点,因频率不同而变化
1.HR<120 bpm时,取J点后80 ms
2.HR>120 bpm时,取J点后50 ms
ST段抬高型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
1.基础ST段在等电位线上者ST段抬高≥1mm (基础ST段已有抬高者再抬高≥1 mm)
2.持续时间≥1 min
3.两次下移间隔≥1 min
测量点: J点后 80 ms为L点
ST段压低型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
1984年美国国立心肺研究院的3个1标准:
1.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1 mm(原有压低者,再压低≥1 mm)
2.持续时间≥1 min
3.两次压低间隔时间≥1 min
测量点: J点后80 ms为L点
1999年ACC/AHA建议将两次下移间隔≥1 min改为≥5 min
缺血性胸痛的动态心电图表现
ST段压低型心肌缺血:
胸痛发作前多数导联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
心率增快、胸痛发作时多导联ST段较前下斜型压低>1mm
缺血性胸痛的动态心电图表现
一过性、可逆性
指示性改变与对应性改变并存
持续时间:持续1~15 min 最多不超过30 min
两种类型ST段偏移 :损伤性抬高,损伤性压低
ST段偏移程度与缺血程度相关,且较无症状性重
ST段抬高多于ST段降低的发生率,且更有诊断意义
男多于女,多在中年以上
可发作于各个时间段 不论昼夜
可发作于活动时也可见于静息时
心肌缺血时的心率变化:增快、减慢、不明显
伴室性心律失常者少见,一旦出现,后果严重
抬高或压低的ST段有时发生于一组导联、有时发生于多组导联
抬高或压低的ST段有时伴:1.QRS波的改变;2.T波的改变;3.U波的改
偶见ST段无偏移但T波增高时伴胸痛,缺血性胸痛时的动态心电图表现实则ST段抬高型或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
总而言之
缺血性胸痛时的动态心电图表现实则为ST抬高型或非ST抬高型ACS的心电图演变;
动态心电图可以一览心肌缺血的全过程 ;
对缺血性胸痛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