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工作压力,我为什么选择了自杀
什么是抑郁障碍
2019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数据提示,大陆地区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6.8%。
抑郁障碍单次发作至少持续2周以上,有反复发作的可能。
经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的病情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趋向慢性化,造成病程迁延。
患者可存在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
抑郁障碍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平均发病年龄为20~30岁,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罹患抑郁障碍的可能。
女性多于男性(1.5:1~2:1)。
若不治疗,病程一般会持续6个月或更久。经过抗抑郁治疗,大部分患者的抑郁症状会缓解。首次抑郁发作缓解后约15%~50%的患者不再复发。第3次以上发作,治疗缓解后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复发风险几乎是100%。
抑郁症状缓解后,患者一般可恢复到病前功能水平,但有 20%~35%的患者会有残留症状,社会功能受损。
抑郁障碍患者存在多种神经递质水平或相关神经通路的功能异常;还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脑电生理异常、脑影像学异常、个体的遗传素质及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目前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
焦虑特征:抑郁发作的同时还存在显著的紧张不安,担心失控或发生意外等。常常因过度担忧而加重注意力不集中。严重的焦虑往往增加自杀的风险。
混合特征:在抑郁心境背景下,患者出现心境高涨、自我评价过高、思维联想加速、精力充沛、参加高风险的活动、睡眠需要减少等表现( 但症状的数目、持续时间均不能达到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需考虑存在混合特征。混合特征是双相障碍的发病危险因素之一。
忧郁特征:患者愉快感完全丧失,即便有愉快感也至多是数分钟,对日常愉快事件刺激缺乏反应,症状晨重夜轻。同时伴显著的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早醒、明显的厌食或体重减轻。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抑郁障碍患者往往抑郁严重程度较重,自杀风险高,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常需要住院治疗。
不典型特征:
①患者表现为有正性事件时心境可以变得愉快并持续较长时间;
②睡眠增加或过度睡眠;
③食欲大增;
④全身沉重、肢体如灌铅样感觉;
⑤对外界评价比较敏感,人际关系紧张。
对于具备上述特征的患者需要鉴别双相障碍的可能。
精神病性特征:抑郁障碍有时会伴有幻觉或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与抑郁心境协调或不协调。与心境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内容多涉及无能力、患病、死亡、一无所有或应受到惩罚等。
紧张症性特征:患者须符合以下至少2种表现:
①不动(有亚木僵或木僵证据)
②极度激惹
③极度抗拒
④怪异的自主运动(有特殊姿势、 刻板运动、做作或怪相证据)
⑤模仿言语或模仿动作
围产期起病特征:围产期抑郁是指在整个妊娠期间至产后4周出现达到诊断标准的抑郁障碍,可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一旦患者产后有伴精神病性的抑郁发作,后续每次分娩的抑郁复发风险为30%~50%。
季节性发作特征:这类患者比正常人对环境的季节性变化更加敏感。该症状发生常与光照的季节性减少有关,冬季型较夏季型多见,常在秋季和冬季(10 月初至11月底)出现抑郁发作,而在次年春季和夏季(2月中旬至4月中旬)缓解。
与非季节性抑郁相比,季节性抑郁患者的职业和认知功能损害较少,且多数具有不典型特征,如食欲/体重增加和睡眠增多。
参考文献: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抑郁障碍研究协作组. 抑郁症认知症状评估与干预专家共识[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20, 53(5): 369-376.
R.H. McAllister-Williams, C. Arango, P. Blier, et al. The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difficult-to-treat depression: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0; 267: 264–282.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