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富谷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2019年全国两会第三场“部长通道”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要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水平,逐步形成“县要强、乡要活、村要稳、上下联、信息通”的新格局。何为“乡要活”,就是要调整和完善乡镇卫生院的运行结构、运行机制,使乡镇卫生院打破大锅饭的分配机制,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结余归己,通过调动积极性,实现其在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19年4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印发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19年版)》,为各级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供了更加细致具体和可操作的参考,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评及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提供了工具书,由此拉开了全国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大潮。
作为我国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枢纽,一直以来,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多是围绕农村传染病、农村卫生服务质量和农村健康等多方面,进入2020年以后,在新冠疫情的巨大考验下,乡镇卫生院的角色和作用开始凸显,但由于基础薄弱(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农村基层医疗优质资源先天短缺等),导致基层医疗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凸显。加上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发力,势必将医疗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乡镇卫生院是否能“接得住”?又该如何“接住”?也就成为摆在明面上的难题。
本研究通过对 2010—2019年我国乡镇卫生院发展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了解新医改以来乡镇卫生院的数量变化趋势、人员结构以及地区间医疗服务的差异情况,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
医疗资源:供给总量明显缩减,区域不平衡仍是“顽疾”
(一)乡镇卫生院总量:
总量持续下降:2019年,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1.4万个,多数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96万个,占比高达94.67%。其中,乡镇卫生院3.61万个,仅占3.76%。2015-2019年,我国乡镇卫生院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在2019年,乡镇卫生院的总量大幅减少,比去年同期缩减349家,主要是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加所致。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逐年减少,并持续涌入城镇,进入社区,随之而来的是,社区化的医疗服务模式成为主要诊疗形式。
二
医疗服务:总量增速趋缓,基层首诊任务艰巨
(一)门诊和住院量。如下表所示,2019年,全国乡镇卫生院的总诊疗人次为11.86亿人次,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87.2亿人次)的13.6%(如下表)。占基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45.3亿人次)的26.18%。
统计结果显示,经过5年强基层建设,基层(首诊)医疗机构的总诊疗人次虽处于增量阶段,但增速却十分缓慢,其中以乡镇卫生院为代表,总诊疗人次在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中的占比呈现下滑趋势。这表明对乡镇卫生院的发展而言仍存在诸多限制,政策的制定出台仍未解决实质性问题。
从区域分布结构看,如下表所示,剔除北京和上海后,河南,浙江和四川三省乡镇卫生院的总诊疗人次在1亿人次以上,分别为1.16亿人次,1.11亿人次和1.03亿人次,占各省全年总诊疗人次的比重分别为18.92%(6.13亿人次),16.25%(6.83亿人次)和18.39%(5.6亿人次)。总诊疗人次在0.5-1亿人次区间的有6省,分别是江苏,安徽,山东,湖北,广东和云南。
入院人数方面,全国乡镇卫生院的入院人数为3934万人,占全国医疗机构(总入院人数26596万人)的14.79%,占基层医疗机构总入院人数(4295万人)的91.59%。进一步表明,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能力正在恢复。
从区域分布情况看,如下表所示,四川,湖南和河南三省乡镇卫生院的入院人数在300万以上,分别为488.15万,406.93万和324.09万。占各省全年总入院人数的比重分别为24.64%(1981.31万人),25.18%(1616.18万人)和16.03%(2021.72万人)。
从区域分布情况看,全国仅有10个省市的病床使用率高于平均值(57.5%),其中重庆市以78.1%位列第一,其次是四川和湖北,分别达73.1%和72.9%。一方面表明上述三地的病床使用效率较高,另一方面也表明入院患者量较大,这与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习惯以及人口结构有关。
低于平均值的有1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西藏,宁夏和海南位列末位。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和广东,分别低出4.8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
健康县域传媒研究院观点:
近年来,国家对提高基层诊疗能力保持高度关注,并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政策文件,比如2019年国家卫健委制定《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19年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2019年版)》,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作出明确的功能定位。
之后“优质服务基层行”、社区医院建设等政策的提出和落地,让我们看到了发展基层医院的决心和实践方式。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体量庞大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也被赋予更多也更明确的角色,由单纯的治病场所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方向突破和延伸。在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当中,健康档案和慢病随访、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将是其重中之重。但目前我国各地区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发展仍处于明显不平衡状态且过度化现象。经济高速发展地区的卫生院能够开展系统化标准化服务,能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经济发展较慢地区的卫生院受到医疗条件和专业队伍的限制,公共卫生管理成效差,对卫生院的发展起到阻碍效果。
此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的要求下,家庭医生签约和医共体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加速推进中,到2020年末,家庭医生签约率也完成了90%以上,各地结合实际出台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方案也正在逐步将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服务中心)串联起来,更有个别省份将医共体建设纳入法制,如浙江省,这表明医共体建设是实现强基层战略的有效路径,但目前的现状是签约人员上转不少,但是从上级医院转到乡镇卫生院的却寥寥无几,加上基本药物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医保总额控制的层层限制,导致卫生院的服务能力被进一步削减。如何兜底成为摆在卫生院面前的一道坎。
再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重点提及的医养结合的“治未病”思路,成为众多乡镇卫生院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从2019年数据反馈情况看,乡镇卫生院在入院人次和平均住院日两方面指标数值呈现稳步提升,医防融合的新模式也正在全国引起关注和推广,但如何规范化使用以及有哪些评价标准,仍有较长路要探索,也是各乡镇卫生院应该予以关注的。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本报告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由健康县域传媒研究中心对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官方数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进行梳理,并依此进行全面分析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发展现状及难点。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