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手术室护士啥时候权力最大吗?连天王老子都得听
本文由“马教授医学科普”授权转载
昨天做个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手术结束关闭刀口时,缝完皮肤最后一针时,突然缝针弹飞了,手术间里的人都在找,恨不得翻个底儿朝天,一个这么小的针飞出去了那是好找的吗?幸亏针上还带了一节缝线,就这样也是找不着,外科医生说皮肤肯定封住了,不会掉到腹腔里的,外科医生心里有底儿,洗手护士心里可没底儿啊,非得要把针找到,只好C臂进行X线透视无果,最后在腹腔镜架子上的电源线上找到了。
手术缝针在手术时最容易作为异物遗留在患者
体内,是手术中清点的重要物品。手术过程中缝针一旦脱离医护人员的视线就必须找到,以防失落在患者体内。由于缝针体积微小,一旦丢失不易寻找,在手术结束切口没有缝合前,纱布、缝针等容易遗漏在体腔内的物件清点数量不够就不能关闭体腔,即使缝合了体腔病人也不能出手术间,手术医生也许会信心满满地说肯定不会在病人的体腔里,手术室护士会坚持原则,这个时候只要手术室护士说必须找谁也不敢说不用找,因为万一就在病人体腔内呢?
这样的场景在手术室工作的人都会经历过
手术中缝针丢失的防范对策
加强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医护共负管理责任手术开始前洗手护士与巡回护士常规清点手术物品,特别是缝针等微小物品。严格执行手术前、关闭腹膜前、关闭腹膜后、缝完皮肤后进行4次对缝针的清点。术中护士要时刻注意缝针的去向,传递缝针是做到“一递一收”,确保每枚传递出的缝针全部收回。由于医生专心于手术操作,其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手术步骤上,很容易忽视对缝针的管理。因此须加强与手术医生沟通,强调“针不离持”(针不离开持针器)。只有医护人员共同管理,加强工作责任心,才能减少术中缝针的弹出。
加强法律意识,遵守操作规范
2002年7月31日,我国卫生部32号《医疗事故等级及标准》中已将体腔遗留异物定为医疗事故。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加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操作规范。
缝针丢失后及时有效寻找若发现缝针丢失
洗手护士应及时报告巡回护士和手术医生,不得隐瞒,必要时向护士长汇报请求支援。洗手护士应详细告知缝针弹飞的方向,以及缝针的大小、型号,有针对性的寻找。在寻找过程中,应根据以往的经验,缝针弹飞后常所在的位置,有方向性的寻找。
丢失的针会在哪?
1、鞋底
手术鞋的鞋底有不同底纹,细小的缝针经过组织浸润后更加湿滑,当缝针掉落在地时,一不小心被踩到就容易嵌入在鞋底被吸附住。
2,吸引器瓶里
这是最常被忽视的角落之一,也是最不能理解的。在用小针时发生弧度改变或断裂时一不小心用吸引器的时候就可能被吸走了,一旦发生这样的事任凭你找遍房间都找不到。
3、手术衣胸前口袋
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持针器夹持不稳导致缝针精准弹射,或者手套沾血后吸附了缝针,在一些情况下双手放入胸前口袋时缝针「藏」在了袋内。
4、床底
缝针掉落在手术床边,若洗手护士未及时发现,随着术者的脚步移动可将缝针踢至床下,而床底可视空间狭小,无法一目了然地发现。
5、洗手衣兜里
是的,你没看错,是洗手衣不是手术衣!有文献显示洗手护士在术后发现缝针在洗手衣兜内,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手术衣领和颈部间的距离被拉大后,缝针不慎掉入空隙内。这种情况简直比中乐透概率还小。
6、车轮下
在缝针肉眼寻找未果时,手术间所用的所有带轮子的边上都有可能找到了那枚带血的缝针。
寻针攻略
1.、坚决守住手术间门口,禁止人员进出,降低带到房间外的风险,一旦出室就犹如鱼入大海了。减少手术间内人员走动,尽量使针处于原位。
2、刚发生缝针丢失和完整性缺失时,尽量固定大概位置,实在无法判断位于哪个可疑位置时就采用分工分区寻找的方式,即台上人员寻找台上无菌区,从体腔内、皮下、无菌巾及衣物等全方位寻找。
3.、地面搜寻时可打开手电筒,边用肉眼巡视,边用吸铁石贴地吸附式寻找,尤其是床底、轮子边的狭小处,吸铁石可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白茹. 手术室锐器致伤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J]. 内蒙古中医药,2017,18(07):171-172.
[2] 郭培奋, 李琴, 孔欣. 腹腔镜手术关腹时缝针脱落 4 例报告 [J]. 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01:3
[3] 程洪波, 周丽娟.1 枚手术缝针丢失的原因分析 [J].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2).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