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疗法又称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irror visual feed-back,MVF)或平面镜疗法,由Ramachandran等[9]于1995年提出
1 概述
镜像疗法[1-2]是指患者在观察、想象、模仿学习的过程中,激活相关运动神经元以及脑镜像神经元系统,有利于脑功能重组[3]。现已有许多学者将其用于治疗急性、亚急性、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5]。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肢体运动障碍中的研究较少,尤其国内,疗效证据不足。
脑卒中是种因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6]。脑卒中是多种脑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形式,偏瘫是脑卒中患者中最常见、影响最严重的后遗症,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依靠受损区域大脑的程序重组,其功能恢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脑的可塑性潜力,康复训练可促进大脑损伤区形成功能环路的重建,是降低致残率的主要方法[7]。镜像疗法作为一种新的康复技术,正逐步运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且具有一定的效果[8]。
镜像疗法又称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irror visual feed-back,MVF)或平面镜疗法,由Ramachandran等[9]于1995年提出,最初被应用于对截肢后患肢疼痛的临床治疗之中,镜像治疗后,所有受试者疼痛程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减轻。该疗法最早由Altschuler[10]等学者引入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康复领域,结果显示镜像治疗期间所有受试者四肢关节活动度、运动速度及准确性均有改善,该研究为镜像疗法在偏瘫中的应用提供了初步依据。
镜像疗法从提出至今20多年的时间里,都基于平面镜或结合透镜进行,早期镜像疗法是利用镜盒装置来进行,之后根据研究的不同需要,对镜盒装置进行了多种设计,最简化形式为在患者面前沿正中矢状面垂直放置一面镜子。镜子大小的选择以可以看到健侧肢体在镜子内反射的所有活动,但不能看到患侧肢体为准。目前除应用传统方法外,还有研究对镜像设备进行改进,如丁力等[11]提出的多模态镜像设备,提供基于设备的镜像疗法的临床应用方式。以镜像疗法为基础的综合疗法,如镜像疗法结合任务导向训练[12]等,也为临床常用。
2 镜像疗法的应用
2.1 工具
镜像疗法是以平面镜作为治疗设备并结合康复训练而成的治疗手段,以下肢为例,治疗时患者靠近桌子坐,桌子上垂直放一35cm×35cm的镜子(镜子尺寸未有统一要求,以患者可以看到健侧肢体在镜子内反射的所有活动,但不能看到患侧肢体为准),镜子放在两上肢之间,健侧下肢朝向镜子的反射面,患侧下肢放在镜子无反射面的后面[13-14]。
2.2 方法
在近几年的一些研究中,有学者运用了护目镜、扫描仪、在线液晶及相关软件包等,模拟镜像治疗方式:摄像机拍摄受试者正在活动的右手影像,通过软件进行水平180°的旋转,将右手影像处理成“左”手影像,再把处理后的“左”手影像投影到受试者所戴的护目镜上,产生看见“左”手活动的镜像疗法效果,并进行相关研究[15]。Marghi等[16]提出脑机接口控制的机器人镜像疗法系统,基于健康人的预实验表明该系统的可行性。新型镜像设备的提出,为脑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3 运动康复效果测评工具
3.1 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FIM)
FIM量表中有关躯体功能评测项目的内容有四个方面,共计13项:
①自理能力:进餐、梳洗、洗澡、穿上衣、穿下衣、用厕。
②括约肌控制:小便控制、大便控制。
③转移:床、椅、轮椅转移,进出厕所,进出浴室、浴盆。
④运动:步行或轮椅行,或步行上、下一层楼梯。
FIM量表的评分标准分为3类7级水平:①独立:7分,完全独立(规范、安全、合理时间内完成);6分,有限的独立(使用辅助设备,超过正常时间)。②有限的依赖帮助:5分,监护(需要指导,帮助准备必需用品);4分,小量帮助(患者用力>75%);3分,中量帮助(患者用力>50%)。③完全依赖:2分,最大帮助(患者用力>25%);1分,完全帮助(患者用力<25%)。
3.2 Barthel指数(BMI)
Barthel指数由美国FlorenecMahoney和DorothyBarthel于1950年中期设计,并在临床应用。70年代后期中国许多医院也应用该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内容:包括二便控制、修饰、步行、上楼梯、转移、如厕、穿衣、进食、洗澡共10项。共分为0分、5分、10分、15分四个等级(根据帮助程度的大小),总分为100分,其得分与患者独立性呈正相关[24]。可以根据评分值判断患者日常生活独立程度。60分以上者为虽然有轻度残疾,但生活基本自理;40~60分者为中度残疾,生活需要帮助;20~40分者为重度,生活需要很大帮助;20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3.3 Fugl-Meyer运动量表(FMA)
Fugl-Meyer量表上肢评分共33项,分为10个维度,包括有无反射活动、屈肌协同活动、伸肌协同活动、伴有协同活动的活动、脱离协同活动的活动、反射亢进、腕稳定性、肘伸直,肩前驱30度时、手指、协调能力与速度,各项最高分为2分,共66分;下肢共17项,分为7个维度,包括有无反射活动、屈肌协同活动、伸肌协同活动、伴有协同运动的活动、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反射亢进、协调能力和速度,各项最高分为2分,共34分。上下肢总分100分。FMA评分主要是对运动功能转归进行评估,FMA<50分提示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提示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提示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提示轻度运动障碍[17]。
4 镜像疗法与下肢功能康复
王海燕[18]等在2015年至2016年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2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行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针灸、理疗、经皮神经电刺激和神经网络可塑性治疗在内的常规康复治疗8周,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行镜像治疗。用MMT、FMA、mini-BESTest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变化。研究发现,常规康复训练缺乏视觉反馈,关节运动和本体感觉反馈不能够形成统一的系统,难以实现下肢关节运动和平衡稳定。观察组接受镜像疗法治疗后,以上量表评定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恢复具有更好的效果,这主要考虑镜像疗法激活中枢神经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使大脑产生相应运动冲动,重建大脑及肌群的正常运动模式,进一步矫正偏瘫步伐,提高步行能力。
陈秀秀[19]将62例脑卒中患者按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镜像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健侧下肢的镜像疗法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MA量表下肢部分评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并采用FAC量表评定步行能力。结果证实治疗后两组患者FMA下肢部分评分和FAC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提高,且镜像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下肢部分评分、FAC评分提高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可见镜像疗法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恢复。
(李小漫)
参考文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