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心房颤动(Perioperativeatrial fibrillation,POAF)很常见,不同手术类型的发病率在2%–60%之间。在非心脏手术中,POAF的发病率较低,从全关节置换术后的4.8%到食道、胸腹部手术的12%–19%。非心脏手术患者POAF的真实发生率可能被低估,因为并非所有患者都在术后进行持续监测。而心脏手术后发生POAF的危险因素主要归因于潜在的心脏疾病和直接的心脏和心包手术操作,非心脏手术后POAF的诱因和机制尚不清楚。此外,在非心脏手术后患者中,没有确定的风险评分可以预测POAF,基于证据的用于预防POAF的策略很少。 尽管历史上认为POAF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最近的证据表明POAF与院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总体风险增加有关。此外,新发POAF是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是POAF所致死亡的主要驱动因素。然而,目前,关于诸如急性心肌梗死(AMI)、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肾损伤等预后的数据很少。尽管心脏手术后POAF比非心脏手术后更常见,但非心脏手术后POAF的负担仍然相当大。2014年的回顾性研究发现,住院患者最常见的易患房颤的急性因素是非心脏手术。因此,应在围手术期评估评估房颤风险,并注意围手术期可预防的房颤触发因素和损伤。围手术期房颤的处理具有挑战性,因此理想状况是预防房颤。 最近对心血管麻醉师学会(the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Anesthesiologists,SCA)和欧洲心胸麻醉师协会(the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ardiothoracic Anesthesiologists,EACTA)的成员进行的一项国际调查发现,尽管欧洲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已有相关指南,心脏手术后患者的POAF管理存在相当大的实践变化。因为对于接受非心脏手术的患者存在更少的指南,类似或可能更大的实践变化也可能延伸到这类患者群体。 随着接受手术的老年患者的增加,以及年龄增长与POAF可能性之间的强烈相关性,手术患者中新发AF的发病率预计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因此出现了几个临床挑战:1)目前房颤预防疗法的疗效如何,避免房颤触发因素在多大程度上降低房颤的发生率?2)POAF对短期和长期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以及快速心室率(RVR)(定义为心室率≥110/min)治疗的积极性如何?3)何时、何人应开始脑卒中预防治疗?4)出院前转为正常窦性心律(normalsinus rhythm,NSR)患者的最佳心率控制治疗时间? 这篇综述将简要描述房颤的病理生理学,讨论围术期医生在预防和处理房颤方面面临的挑战,强调发生房颤患者的短期和长期结果,提出适当的临床策略,并对POAF的围手术期处理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