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洞察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一) 五大红利与四大转变
作者:药链圈
近十年,国内大健康领域供给侧医药工业规模从2011年的1.5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接近3万亿元;需求侧药品终端销售规模从0.8万亿元增长至1.8万亿元。进入世界级榜单的中国企业从无到有,2020年全球50强制药企业中国占据4席,全球100强医疗器械企业中国占据4席。大健康各赛道上市企业已超过400家,十年间TOP20企业市值增长12倍。大健康产业的成长发展,除老龄化人口增长的需求驱动之外,更多可归因于国内医药政策红利、机制改革红利、工程师红利、资本红利和互联网红利。正是这五大红利加速推动国内大健康产业迈入新阶段。
图:中国企业进入世界级榜单坐标与2010-2020年TOP20企业市值变化
一、政策红利:十三五期间政策出台超过1000条,导向性横纵贯通,创新提质、降价控费、行业监管主基调凸显,加速行业结构性调整
MAH制度解绑药品注册审批制度,从十省试点到全面实施,涉及MAH试点品种3239个,持有人主体156个,全面鼓励创新轻资产化。化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从口服固体制剂到注射剂拓展,截至2021年1月底已过评1834个品规,旨在提升药品质量和整合产能。带量采购从4+7到国家集采,国采四批次平均降价超过50%,变革市场渠道与支付控费。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IND到NDA平均约缩短3.4年,DNA到上市平均缩短0.92年;CDE分中心在上海、深圳相继挂牌。互联网+医疗在审慎包容中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达900多家,移动医疗规模突破500亿元。
图:十三五期间国内代表性政策
二、体制机制改革红利:制造端改革,释放国企活力,造就具有技术、人才、资本基础,向创新转型的头部企业;创新端改革,释放源头创新活力,支撑世界级药企的诞生
1980-2010年期间,一批国企改制释放活力,在制造端跟进抢仿,积淀了基础、资本、人才基础,造就恒瑞医药、石药集团、齐鲁制药等一批有能力向创新转型的头部企业。2010-2020年则进入国内企业仿创结合阶段,打下创新基石。进入下一个十年,国内正处于从仿创结合向创新转型时期,在创新端的基础学科建设改革,将释放基础源头创新活力,支撑龙头企业成为与全球创新体系相融合的世界级药企。
图:中国医药企业体制机制改革与阶段
三、资本红利:十年间政府基金设立数量上涨5倍,私募/风投机构数量增长26%,产业资本助推新生企业成为千亿市值规模的速度在加快
一是产业资本活跃度在增加。十年间政府基金设立数量超过120个,上涨了5倍;私募与风投机构数量增长了26%;2020年医药领域产业并购数量达157起。二是产业资本助推效应在提速。在1990-2000年、2000-2010年、2010-2020年三个不同十年阶段成立的上市企业中,近十年成立的千亿市值企业3家,占比达11.5%,高于前两个十年的5.6%和2.7%。京东健康、信达生物、百济神舟等新生代企业快速做大做强,成为千亿市值企业。
图:不同成立阶段的上市企业中千亿市值分布
四、工程师红利:医药教育人才提升、跨国企业国际化人才、海归人才回流潮、国内CRO崛起四大路径的人才供给,共同组成了当下中国医药行业创新的中坚力量
国内医药基础教育提升奠定生力军人才供给保障,近10年研究生毕业人数增长80%,2020年我国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提高至0.83。跨国制药企业进入中国20余年,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研发人才,并流入国内企业医药研发。海外医药高管与学者等海归人才回流潮带来了本土创新型企业,如贝达药业的丁列明、天境生物的臧敬五,歌礼制药的吴劲梓等。国内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等CRO企业历经十余年发展而崛起,输出一波高技术科研人才;相较于美国、瑞士,国内CRO研发人员年度成本约为国外的1/3。他们共同组成了当下中国医药行业创新的中坚力量。
图:我国医药人才四大供给路径
五、互联网红利: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成熟加速渗透至医药领域,带来新业态、新场景、新增长,AI+研发、医药电商等正撬动传统模式与格局
一是互联网医院与平台新模式诞生。互联网医疗渗透率由2016年的1.8%提升至2019年6.2%,孕育了京东方医院数字诊疗、乌镇互联网国医馆,以及好大夫、微医、平安好医生、医鹿等互联网医院平台。二是AI+药物研发/辅助诊断迅速崛起。如阿里云新冠肺炎20秒AI分析诊断CT;AI+药物研发国内代表性企业晶泰科技2020年9月获3.2亿融资;剂泰医药成立1年,已获3轮融资。三是医药电商“第四终端”成长。医药电商从概念阶段逐步发展到业绩支撑阶段,交易规模突破1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0.6%; B2B模式、B2C模式和O2O模式逐步成熟,阿里健康、京东健康、腾讯健康生态型互联网+医药企业诞生。四是IT巨头跨界渗透医药大数据。腾讯推出首个AI驱动药物研发平台“云深智药“;百度成立“百图生科“生命科学平台公司;华为搭建AI研发平台医药智能体EI Health团队。
图:我国互联网+医药的新业态与新场景
大健康产业迈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新的趋势变化也在酝酿,正从点状式的先导突破向未来新势能聚合。我们认为,在人才吸引、创新协同、产业分工、政策改革维度上的“四大转变”尤为值得关注。
转变一:人才吸引由海归人才向国际人才拓展,国际化人才将在华参与创新
在历经恒瑞、石药、复星等传统仿制药企业积极创新转型,以及海归回流潮人才创立本土创新Biotech之后,国内传统巨头已进入国际化布局新阶段,Biotech企业也朝着Biopharma发展。因此,国际化人才需求逐渐凸显,人才吸引将由海归人才向国际人才拓展。近期,广州南沙区出台政策打造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 在扩大引进急需紧缺外国人才、试点实施技术移民等方面开始发力;重庆、北京等全国21个自贸区政策均不同程度加强国际人才在华就业便利政策。未来几年,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将在华深度参与医药创新。
转变二:大企业的线性创新到节点的多元生态协同,数字化正在加速建立创新协同生态,数字化平台竞争力凸显
一方面MNC机构在华布局从R向D聚焦。2015年以来,艾伯维、诺华、GSK、礼来相继关闭在华早期研发中心,将重心转到更多以本土协作和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早期和临床研究;强生Jlab、诺和诺德INNOVO、默克创新中心加速器、勃林格殷格翰BI-ATLATL联合创新实验室等在2019年后成立,拥抱本土创新合作。另一方面,MNC机构以数字化方式正全面革新制药业务流程。数字化体系、互联网医疗、数字疗法、药物研发是各巨头数字化布局的主要方向。辉瑞与Concerto Health AI加速RWD用于癌症疗法;诺华联合Dyno Therapeutics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AAV载体基因疗法;赛诺菲与京东健康糖尿病中心合作,打造一站式慢病管理。
转变三:产业链自主可控凸显,供应链从全球水平分工向区域垂直整合转变,供应链体系将更加本土化与多元化
我国在先进材料、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等方面存在自主可控上短板。化学药领域,中国具备原料供应优势,印度70%的原料药依赖中国,全球乙酰氨基酚供应量2/3源于中国;但新型药用辅料高度依赖进口,高端制剂技术受限。生物药领域,生物技术接近国际水平,但细胞、试剂耗材、制药设备等原材料供应进口依赖极强,如蛋白质纯化填料95%进口。医疗器械领域,高端手术机器人全部要依赖进口;IVD癌症早筛的第三代测序都被国外垄断;国产呼吸机的关键零部件大约10%需进口;ECMO不具备生产能力。
各国布局减少对单一国家的过度依赖,实现供应链的本土化与多元化。美国发布《2020~2030年国家流感疫苗现代化战略》,欧盟发布《欧盟疫苗战略》与《欧洲制药战略》;我国出台《生物安全法》。美国为减少关键医疗用品和药品的中国依赖,梳理十多个医药产业链回流的提案。日本提供20亿美元补助和贷款,首提供应链韧性,支持日企将生产线从中国迁回日本,支持海外供应链多元化项目。
转变四:政策改革正从“点状试点”向“更大范围”辐射,释放更大能级效应
一是带量采购呈现出从4+7到国家集采的区域扩大,从33到500的品种扩大,从过评产品到高值耗材、非过评产品、生物药的领域扩大。二是自贸区政策从上海自贸区、海南乐城医疗旅行先行区向全国21个自贸区辐射,政策从税率减免到药品口岸通关便利,到国际医疗投资、国际人才准入等优惠政策辐射。三是中药配方颗粒从全国6家试点,到省级试点企业,再到全面放开,预计释放40%+的市场增速。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