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炅当街牵手小鲜肉,同性相恋是先天注定的吗?
3月16日,一家媒体突然曝光了何炅与小鲜肉当街牵手的照片。
从照片上看,何炅身穿黑色皮衣在深夜时分与一行人在街边行走,与一个男生关系亲密,主动挽手且任由对方两次摸脸。
之后,两人从挽手变成了当街十指紧扣手牵手!
果然,这个“瓜”迅速将何炅的大名顶到热搜榜首!
部分网友认为,何炅若是只挽着对方胳膊那自然让人没话说,但怪就怪在他为何顺势与对方十指紧扣,而且动作上表现得十分娴熟,一看这一幕俨然就是经常在生活中发生的。
如果两个女孩子在街上手挽手牵手,我们可能会见怪不怪,但是两个大男人有这样的举动,很容易让人觉得两个男生一定有什么暧昧关系,避免不了被人一顿猜测。
现年已经46岁的何炅,混迹娱乐圈多年,事业有成,却一直没有结婚,网上流传了很多有关他性取向的传闻。
对于何炅老师的性取向,在没有官方回应之前,我们不便下结论,这是他的个人选择。
自古已有的同性恋现象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同性恋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有人愤愤不平,有人不屑一顾,有人甚者认为同性恋属于病理现象,试图以医学手段治疗之……
同性恋这个群体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典故中有“断袖”“分桃”,古语中有“南风”“磨镜”;从魏晋到明清,关于同性恋的记载比比皆是;“男皇后”韩子高的故事更是被改编成小说流传于世。
上天造物有男女雌雄之分,由此才得阴阳交合,繁衍存续,那么无法延续后代的同性之爱为何会出现并且持续存在呢?
医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除了社会、家庭、文化和心理等因素外,还存在着生物学的机制。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性取向并不仅仅是后天的影响,同样取决于遗传因素、激素等生理方面。这些影响因素之中,最让人好奇,同时也争议最多的是遗传因素。
如果科学确定遗传因素在同性恋的发生中起主导作用,同性恋存在的合理合法性自然也就可以理解。那么遗传因素,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同性恋的出现呢?
动物也有同性恋
不少动物和人类一样存在着同性恋的个体,有资料记载出现过的有几百种之多。
以果蝇为例,通常情况下它们的眼睛是红色的,在实验室培养过程中偶然会出现一种白色眼睛的突变体,引起这种突变的基因被称为W基因。白眼果蝇的变化不仅仅表现在眼睛的颜色上,它们还会表现出明显的同性恋倾向,即雌性的果蝇们喜欢聚集在一堆,雄性的果蝇则拥挤在一起,用前腿互相触摸并舔触彼此的生殖器,对咫尺之遥的异性们视而不见。
进一步研究也显示,哺乳动物的性取向和基因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常情况下,一只处于发情期的雄性小鼠会试图与雌性小鼠交配,但人为去除雄性小鼠身上的特定基因后,它们会不分性别地对所有的小鼠发出求偶信号——按照通常意义上的理解,我们应该称这些小鼠为“双性恋”。
当然,这些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让我们把相关理论直接推广应用到人类身上,却给人性同性恋产生的原因提供了思路。
基因影响同性恋
科学家们无法像动物那样用实验的手段,比如去除、修改某些基因,来确定某个基因是否会影响人类同性恋的发生,但是可以用遗传学的方法来进行分析,最好的就是研究孪生子。
孪生子有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之分,前者是指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一对双胞胎,在遗传上,他们的基因完全相同;后者则是由两个受精卵发育来的两个不同的个体,在遗传上只有50%的相似度。同性恋的发生如果真有遗传性,那么这种现象在同卵双胞胎中同时出现的比率自然会高于异卵双胞胎。
1952年,研究人员考尔曼对85名男性同性恋及其孪生兄弟进行研究,受试人群中45人为异卵双生,40人为同卵双生。结果发现同卵双生子中两人均为同性恋的比例为100%,异卵双生子均为同性恋的比例只有15%。
此后,人们又多次进行了类似的研究,结果同样显示了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之间的区别。按照遗传学的规律,这表明性取向受遗传因素,或者说基因的影响。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上也能找到支持——汉代几乎每一位皇帝都对男色有着独特的嗜好,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汉惠帝、汉成帝莫不如此。
何时解开同性恋秘密
对一批男同性恋者的研究表明,他们亲属中同性恋倾向的发生率约为13.5%,明显高于人群2%的整体发生率,准确地说,是同性恋者母系一方的亲属具有更高的同性恋倾向。这就意味着,那些决定男性同性恋的基因很可能来源于母亲,那么,同性恋基因应该位于X染色体上,因为儿子身上的X染色体必定是从母亲那里得到的。
之后,科学家们对来自不同家庭的男性同性恋亲属进行了X染色体的详细基因分析,发现其中的一个位置Xq28——X染色体长臂2区8带是可能具有决定性取向的基因。但是,还不能就此给这个位点上的基因冠上“同性恋基因”的名字,因为在接受研究的同性恋兄弟中,虽然大部分人携带有这个基因,却不是所有人都有,只能说这个位点上的基因可能与某些人的同性恋情结有关。这个研究的结论最终被发表在美国权威学术杂志《科学》上。
澳大利亚也有研究者发现55.4%的男性同性恋体内雄激素受体基因较长,而这一情况在男性异性恋身上只有47.6%。较长的雄激素受体基因可能导致接收雄激素信号的能力减弱,最终影响大脑对性别的选择,从而导致同性恋的发生。
另一项研究则显示,在男性同性恋者的母亲身上有着明显的X染色体钝化不平衡现象,就是指女性体内两条X染色体中一条失活,这种失活发生于胚胎早期,是随机出现的。非同性恋者的母亲中,存在这种现象的只有4%;在生育了一个同性恋男孩的母亲中,14%有这种现象,在生育了两个或者更多同性恋男孩的母亲中,比例则高达23%。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钝化不平衡并不会令母亲出现任何异常或疾病,这些母亲全部都是身体健康的。
读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研究只针对男性呢?的确,现阶段绝大多数关于同性恋基因的研究都只针对男性展开,究其因由,可能由于女性同时从父母双方那里继承了一条X染色体,可以补偿另一条的作用,基因的定位以及家系研究更为复杂,以现时的技术对其做研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还不如先揭开男性的秘密。
对同性恋基因的准确定位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目前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同性恋并不是所谓的患者,他们都是健康人。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