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提的cfDNA如何质控?
cfDNA技临FAQ
Q1:抽提cfDNA所需的血浆/血清制备,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A:抽提cfDNA所需的血浆/血清制备过程,和常规血清/血浆制备有一些不同和需特别注意之处:
血清/血浆通常需要经过“两步离心法”制备,第一步离心采用常规的血清/血浆制备离心速度,第二步需要采用高转速(14000-16000g),用于去除血浆/血清中可能残留的细胞碎片和一些破碎细胞释放的基因组DNA。
血浆/血清制备过程尽可能避免溶血,例如减少抽血到血浆/血清制备的时间,离心转速严格控制等。因为破碎的血细胞释放的基因组DNA可能会大大稀释较微量的cfDNA,影响后面检测的准确性。
Q2:抽提的cfDNA如何质控?
A:由于cfDNA含量很低,大部分是1-100ng/ml (对于部分特殊病理状况下,可能会在这个范围之外),因此对cfDNA的质控方法是一种挑战。
Q3:抽提的cfDNA如何定量?
A:cfDNA的片段分布可以通过Agilent2000(2100)来确定。
在cfDNA极其低的情况下,它的定量测定极易受到少量单链核酸,蛋白质和RNA的污染,因此对于采用紫外吸光法的定量策略,例如NanoDrop,可能并不适合。相对来说,Qubit较多地用于cfDNA的定量(Qubit®dsDNA HS assay)。
另一种较精确的方法,就是采用qPCR的方法。它主要是通过针对基因组中高度重复序列(如LINE-1,Alu等)设计扩增片段,通过检测目标片段在qPCR反应中Cq值,参照基于标准品绘制的浓度曲线,从而确定cfDNA的浓度。
Q4:目前有没有特殊的方法可以在cfDNA中富集ctDNA?
A:目前由于我们对于ctDNA的性质,除了对其携带突变这一特征比较明确外,其他物化性质了解得较有限。但是由大量研究提示ctDNA大多集中在150-200bp这个大小的片段中。因此,理论上可以对这部分大小的核酸片段进行分级分离(Sizefractionation),以实现对ctDNA的富集。现已有相关试剂盒商业化“TheEpiQuik™ Circulating Cell-Free DNA Isolation Kit”,但其抽提的依然是cfDNA【北京有代理商】。
临床FAQ:
Q1:cfDNA的历史?
A:cfDNA最早的发现就不是在肿瘤患者的血样中,他是1947年由法国科学家Mendel和Metais在健康人的血清和血浆中通过高氯酸沉淀的方法发现了存在DNA。但在那个时候,人类都还没有意识到DNA是遗传物质(1953年DNA双螺旋的发现才给足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名分),因此并没有充分地引起大家重视。
人们第一次发现肿瘤和血清中的DNA含量存在一定关系是在1977年,但当时并无法知道这些DNA是否来自于肿瘤细胞还是正常组织。直到1989年,人们才通过DNA链的热力学稳定性比较,第一次确定在肿瘤患者血浆中发现的DNA有一部分是来自于肿瘤细胞的。与肿瘤不同,cfDNA最早引发医学界普遍重视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人们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体内发现很高水平的cfDNA。
因此,从cf DNA的科学发现史上看可以发现它不是肿瘤生物学的专宠。
Q2:外周血中的cfDNA的含量,说明什么?
A:有研究已经证实,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cfDNA总量,要高于健康人。通过这一点,虽然不能武断的说cfDNA能成为肿瘤标志物,但是cfDNA的含量增多,能起到一个较好的提示作用,作为一个初筛的手段。
Q3:无创性cfDNA检测,检材是否只局限于外周血?
A:作为一种无创检测,cfDNA检测最常用的检材是外周血。但也有很多研究证实尿液和唾液也能够检测到cfDNA。
Q4:cfDNA与机体细胞损伤相关疾病?
A:cfDNA来源于机体细胞损伤,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个思维实验:对于健康的人,他血液中的cfDNA主要来源是体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因此应该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然而,当有很严重的系统性器官损伤时,大量死亡的细胞(不管是凋亡或是坏死)会产生大量的cfDNA。因此,我们就有可能通过cfDNA的含量变化,来对这类型疾病进行一个评估。
目前已经有很多文献,证实在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内的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胰腺炎,炎症性肠病、肝炎等炎症疾病患者血浆中,都能够显著性地检测到cfDNA相比健康人群含量大大增加。
因此,似乎cfDNA的临床应用方向,更多地是和显著性的机体细胞损伤这一病理性情境相关联。但是,这个结论可能还要排除掉一些特殊情况。我能想到的一种情形,就是短时程,急性的器官性损伤,例如药物的毒性。因为对于代谢较快的药物来说,它发挥细胞毒性时间窗口较窄,相应地引发的细胞损伤造成的cfDNA检测窗口也会较窄。因此,我们很可能检测不到预期的cfDNA的含量和细胞毒性成正比。
Q5:基于cfDNA的液态活检(对于肿瘤来说即是ctDNA),是否只应用于肿瘤?
A:尽管ctDNA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是当下cfDNA最广泛,研究最深入的分支。但是,cfDNA作为液态活检,不只是局限于肿瘤学。例如,有研究报道对于接受器官移植手术的病人,可以通过监测术后外周血中具有捐献者基因特征,片段化的cfDNA含量变化,来评估移植器官的排斥情况。
Q6:cfDNA检测能否比现有手段更好?
A:在没有分子生物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候,临床医学已经发展出很多检测手段用来评估cfDNA打算应用的临床舞台。例如肝损伤有一整套肝功能指标,肾损伤有一整套肾功能指标,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整套评价标准,它们现在看起来用得还不错。即使针对cfDNA本身,现有的评估体系中也有基于anti-dsDNA,anti-ssDNA抗体的ELISA与我们熟悉的核酸检测技术(如PCR,测序等)竞争。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