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催新绿,养生不可少!
春分,是进入春天的第4个节气。这一天白昼与黑夜时间相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也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这也是养生的一条重要法则,这一法则无论在精神、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摄上,还是在自我保健和药物的使用上都是至关重要的。《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可见“平”是这一时期的重点。
春分节气正是草木生长初期,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这一时期人体应该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使“内在运动”也就是脏腑、气血、精气的生理运动,与“外在运动”即脑力、体力和体育运动和谐一致,保持“供销”关系的平衡,达到“以平为期”的目的。
起居
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适当室外活动,舒展形体,使一天精力更加充沛。春分后气候仍然多变,稍不注意容易感冒。
所以,遇有大风大雨要避之勿外出,根据气候变化和个人体质,注意增减衣服。
体弱多病者,穿衣服可以下厚上薄,注意下肢和脚部保暖,能感觉微微汗出为佳。
老人可适当多晒太阳,以利祛散寒邪。注意居室卫生,要保持干净和空气的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饮食
要根据节气特点和个人体质的情况而定。《素问·骨空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以“春夏养阳”为原则,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保持寒热均衡,同时定时用餐,定量进食。 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其原则必佐以葱、姜、酒类温性调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 在食用韭菜、大蒜等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谨防过饱,过饥,非时进食。这段时期也不适饮用过肥腻的汤品。
运动
《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所以要坚持适当的户外锻炼、享受充足的阳光,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避免剧烈的运动,致使大汗伤正。
情志
在思想上要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情绪一定要保持平和。 中医认为,肝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在五行中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肝喜疏泄厌抑郁,生气发怒易让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导致口苦、纳差、腹泻、失眠等不适。因此,春分时节要做到心平气和,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从而安养神气,切忌大喜大悲、情绪波动剧烈而不利于肝气疏泄,违背该时节的“阴阳平衡”特点。
防病
我国自古就有"春分风不小,要防痛深扰"的说法,所以这一时期也是疼痛性疾病多发、复发、加重的时节,避风寒非常重要,可以多使用艾灸加强保健,有目的地进行调养,方可达到养生的最佳效果。
END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