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及管理指南(2021)
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并发症的风险,如导管异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静脉炎、导管断裂、静脉血栓、导管堵塞等,严重影响患儿的疾病救治,甚至危及生命。该指南基于国内外相关证据,采用证据推荐分级评估、制定与评价方法(GRADE),制定新生儿PICC操作及管理指南,旨在帮助新生儿科医护人员规范PICC的操作及管理。
1 证据检索
文献的纳入标准:临床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及观察性研究。排除标准:不能获得全文、无参考文献的报道、翻译或改编的指南、非中/英文文献、文献质量评价结果为不合格的文献。
2 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1:
超早产儿(D级证据,强推荐)。2020年BMJBest Practice《早产儿管理》提出,超早产儿有潜在的长期肠外营养和用药需求。
推荐意见2:
输注营养液≥5d(D级证据,弱推荐)。2020年NICE《新生儿肠外营养》提出,经外周静脉输注营养液存在损伤血管的风险,推荐新生儿如需输注营养液≥5d时应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输注。
推荐意见3:
输注高渗性(>600mOsm/L)液体(D级证据,弱推荐)。外周静脉输注高渗性液体时,有发生静脉炎的高风险,且外周静脉只能耐受短时间高渗性液体输注。
推荐意见4:
输注pH<5或pH>9的液体或药物(D级证据,弱推荐)。成年患者经外周静脉输入pH<5或pH>9的液体或药物时常有剧烈的烧灼痛。
2.2 人员资质及培训
推荐意见1:
推荐组建专业的PICC管理团队(B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2:
推荐定期培训医护人员PICC相关知识(B级证据,强推荐)。
2.3 导管选择
推荐意见1:
推荐在满足治疗需要的前提下选择小管径的单腔导管(D级证据,强推荐)。《PICC临床实践指南(第三版)》提出,选择管径最小、管腔最少的导管以减少静脉炎发生。
推荐意见2:
推荐根据可获得性选用硅胶或聚氨酯材质的导管(D级证据,强推荐)硅胶导管在减少静脉血栓方面具有优势,比聚氨酯导管更耐化学腐蚀;而聚氨酯导管更坚韧,导管破裂的风险较低,但有增加血栓的风险。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可获得性选择导管。
2.4 置管部位及静脉选择
推荐意见1:
推荐优先选择经下肢静脉置管(B级证据,强推荐)。相比上肢静脉,下肢静脉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更高。
推荐意见2:
推荐经下肢静脉置管时首选大隐静脉(D级证据,强推荐)。研究表明,相比经股静脉置管,经大隐静脉行PICC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更高,堵管和感染发生率更低,可作为新生儿置管首选。
2.5 置管前消毒
推荐意见1:
推荐使用碘伏消毒皮肤(D级证据,强推荐)。NANN《PICC临床实践指南(第三版)》、美国妇产新生儿护士学会、ANN《新生儿皮肤保护临床实践指南》均提出,碘伏可用于新生儿皮肤消毒。
推荐意见2:
推荐使用碘伏消毒后,用无菌0.9%氯化钠溶液清洗碘伏残留物(D级证据弱推荐)。考虑到碘伏残留物对新生儿甲状腺功能的潜在危害,故推荐使用碘伏消毒且待干后,使用无菌0.9%氯化钠溶液清洗碘伏残留物以减少碘吸收。
推荐意见3:
不推荐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或酒精消毒皮肤(D级证据,弱推荐)。氯己定或酒精剂可能导致新生儿皮肤灼伤。
2.6 辅助置管
推荐意见1:
推荐采用超声引导辅助置管(A级证据,强推荐)。超声引导下行PICC可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2.7 疼痛管理
推荐意见1:
推荐使用局部麻醉霜剂(D级证据,强推荐)。PICC导致的疼痛属于中-重度疼痛范畴,可通过操作前局部使用麻醉药物,并辅以非药物性措施缓解置管疼痛。
推荐意见2:
推荐联合使用鸟巢姿势、抚触、音乐、非营养性吸吮、蔗糖水/母乳安抚等非药物措施(C级证据,强推荐)。感觉刺激的综合方法比单用口服蔗糖水更能有效缓解操作性疼痛。
2.8 尖端定位
推荐意见1:
推荐胸部X片定位PICC尖端(C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2:
推荐超声技术定位PICC尖端(C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3:
推荐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尖端(C级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4:
推荐定位PICC尖端时,患儿体位须保持一致(D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5:
推荐经下肢静脉置管时,PICC尖端须在下腔静脉内(D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6:
推荐经头部或上肢静脉置管时,PICC尖端须在上腔静脉内(D级证据,强推荐)。
2.9 冲管与封管
推荐意见1:
推荐用药前后使用0.9%氯化钠溶液冲管(D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2:
推荐使用1IU/mL肝素封管(D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3:
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溶液封管(D级证据,强推荐)。
2.10 敷料选择与更换
推荐意见1:
推荐使用无菌透明敷料或纱布敷料覆盖置管处(A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2:
推荐在敷料浸湿、松动、污染的情况下及时更换(D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3:
不推荐使用含氯己定的敷料(B级证据,强推荐)。
2.11 PICC拔管
推荐意见1:
推荐治疗不需要PICC时拔管(D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2:
推荐高度怀疑或已发生CRBSI时拔管(D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3:
不推荐发生血栓后常规拔管(B级证据,强推荐)。
2.12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推荐意见1:
推荐持续输注0.5IU/(kg·h)的肝素以降低堵管发生率(A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2:
推荐应用集束化护理以预防CRBSI(A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3:
不推荐使用肝素预防PICC相关血栓的形成(A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4:
推荐冲管和封管时使用≥10mL注射器,遇阻力停止冲管,采用轻柔拔管预防导管断裂(D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5:
推荐拔管困难时暂缓拔管,经热敷后再尝试拔管(D级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6:
推荐拔管失败后使用扩血管药物外敷静脉、导丝引导拔管,必要时手术取出导管(D级证据,弱推荐)。
新生儿PICC在临床中应用广泛,规范PICC的操作及管理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极为重要。本指南基于目前国内外能获取的证据,根据 GRADE方法进行证据分级,并经同行专家认真讨论后形成,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河南宏力医院刘泽超 整理)
参考文献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