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肩膀抬不起来,怎么处理?一个“点”教你搞定

2021-04-04   玖玖骨科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肌肉还是要练习的足够有力才行,毕竟肌肉越有力,他们对关节的保护能力也就越强,受伤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位置】
  学解剖要学会“就字解字”,不要傻傻的背了。那样你会绝望哒。
  “小圆肌”的“小”是指“小”,这样的解释我要哭屎了。“圆”是指,像一个小圆柱型,就像雀巢一款奶棒雪糕,扯远了。



【附着点】
  小圆肌一端附着于肩胛骨外侧缘,一端附着于肱骨大结节下部

 


【神经支配】
  小圆肌接受腋神经支配


【作用】



  1、冈下肌是 肱骨外旋肌,和3个兄弟(冈上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共同固定肱骨头于肩胛骨关节盂。“盂”代表表浅的意思。
  2、小圆肌作用同 冈下肌




 小圆肌解剖与临床



【位置与结构】



1.位于冈下肌的下方,大部分被三角肌所遮盖,为圆柱形的小肌。
2.起自肩胛骨腋缘的上2/3的背面,肌束向外移行于扁腱
3.抵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压迹和肩关节囊。




 


4.小圆肌包绕在冈下骨性纤维鞘中,但与冈下肌隔以薄的筋膜层。
5.冈下间隙肌肉前方的疏松蜂窝组织在肩胛颈处相当发达,由此可与冈上间隙通过;
6.肌肉后方蜂窝组织在外侧沿肌腱走行,可通过不大发达的冈下筋膜与三角肌下间隙相交通。





【神经】



小圆肌受腋神经(C5)支配

【供血】
其血供为肩胛上动脉和旋肩胛动脉的分支

【功能】
外旋,内收肱骨
                   



【症状描述】
疼痛部位:肩峰疼痛、肩周炎向外抬肩膀困难


 

【症状表现】
  1.肩膀活动时无名指和小指麻木。


  2.肩痛,尤其是后侧肩膀。
  五十肩症候群。旋转肌群后腱。
  肩峰下滑液囊内。二头肌腱炎

  3.小圆肌的劳损也常常引起无名指和小手指麻木或针刺感,且常常伴随着肩背部疼痛发生。注意,胸小肌的劳损也能引起类似的表现。


小圆肌是受腋神经支配的
腋神经是臂丛神经的一条分支



腋神经是臂丛的一条分支,由第5和第6颈神经前支的纤维组成,从臂丛后束发出,伴旋肱后血管向后外方走行。




而腋神经支配的
有且只有两块肌肉
也很好记——“小三”
“小”圆肌和“三”角肌



腋神经支配的——“小三”;

好,角色介绍完毕
下面我们可以开始“编”故事了
既然腋神经支配“小”圆肌和“三”角肌
那么腋神经收到卡压
势必“小三”也会不痛快
“小”圆肌不痛快——肩关节外旋无力
“三”角肌——肩关节外展无力

就表现出了
——
“肩膀抬不起来”
▼▼▼▼

那么问题来了
神经会在神经出口被卡压
腋神经有没有这样一个出口呢?

答案当然是有啦
不然我们写这篇文章干啥

腋神经的出口
刚好就在小圆肌下方
一个叫做“四边孔”的位置

“四边孔”,顾名思义
真的是有四个边
▼▼▼▼



上边——小圆肌,肩胛骨外缘,肩胛下肌,肩关节囊。
下边——大圆肌和背阔肌。
内边——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缘
外边——肱骨外科颈



腋神经刚好在此处穿出
而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
“四边孔”有三个边都是软组织
只有一个边是硬骨头

▼▼▼▼

骨头,一般是不会
像金箍棒一样随意变长变短的
但是,软组织却可能
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变粗变细
痉挛短缩、充血水肿,都时有可能发生
毕竟,有些地方大了,有些地方就会变小;
注意,我说的是小圆肌紧张挛缩,导致四边孔变小。

▼▼▼▼

所以,肌肉筋膜的紧张
也就成为四边孔卡压腋神经穿行的
重要原因

而这其中
我们的小圆肌就尤其要重视
▼▼▼▼

小圆肌本身的激痛点
也会有相关敏感、疼痛的发生
▼▼▼▼

好,下面我们来说治疗

▼▼▼▼

手法



找到小圆肌解剖位置后,对其进行手法的弹拨、压揉、松解。






在小圆肌下方,腋后纹头上内侧,四边孔附近,着重进行手法操作。




补充讨论:



中医的“肩贞“穴,
是不是也和四边孔位置非常相近呢?
《针灸甲乙经 》记载 :“肩贞,在肩曲胛下,两骨解间,肩髃后陷者中”。
《针灸资生经》记载 :“在肩胛下两骨解间,肩髃后陷中”。
《会元针灸学》记载:“肩贞者,从外观之,肩偏外正中也,按之盘坚骨隐中空,举手与垂手皆不移其陷中,清静而贞,故名肩贞。”

这些记载均提示肩贞穴位于某凹陷中,且周围有骨。
 
而四边孔首先为一“孔”状结构,三边为肌肉(小圆肌、大圆肌、肱三头肌),外侧界为肱骨内侧,刚好满足古籍中对与“肩贞穴”的定位,周边有骨,符合“盘坚”的特点 ;四边孔为“孔”性结构,触之有“中空”感。

从这个角度看,古人虽然没有告诉我们这里有“小圆肌”、“腋神经”、:“四边孔”,但是,早就定好了一个穴位等着我们去探寻        




在我们遇到肩关节“炎”患者来寻求帮助时
很多人在做手法的过程中
都会发现一个非常疼痛的点
学过中医的人知道
那是中医传统的“天宗穴”


可以依靠对于穴位定位的记忆
准确的找到这个点

然而,对于很多不甚了解中医的人来说
这个地方的寻寻觅觅
就显得模模糊糊

这个点,这个穴位
有没有什么解剖基础
有没有什么症状特征
有没有什么康复技巧
呢?


老规矩,还是从解剖说起






(这是一条专业的分割线)

先来简单的再说一下天宗的定位
我们可以把肩胛骨大致看成一个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的“中心“
其实也就刚好是天宗穴
(关于三角形中心的确定,请参看小学数学课本)

而这个位置
肌肉解剖来讲,也很有意思
他刚好位于我们的
——冈下肌
最为明显的激痛点上



解剖小课堂:冈下肌
向内附着于冈下窝内侧三分之二及相邻筋膜,向外附着于肱骨大结节后侧。 
功能:使上臂在盂肱关节处外旋;在上臂运动时辅助将肱骨头稳定在肩胛骨关节盂内;
和冈上肌一同受肩胛上神经支配。




来两张超屌的动图展示一下功能
▼▼▼▼


而冈下肌一旦出现问题
有一个特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虽然冈下肌解剖位置位于肩背部后方
但是它的激痛点区域
却更多的表现为“肩前痛”



冈下肌引发的肩前痛区域,有时可达肩关节深处,并向下延伸至上臂前外侧、前臂外侧、手部桡侧,或向上达枕下颈后部;






患者常用手握住肩前方,自述无法侧卧睡眠,还可出现上肢易疲劳、抓握无力等症状。 




而冈下肌的损伤
常常是由一些特殊的动作模式引发
比如上肢突然过度外展内旋
举个例子就是一些球类的扣杀动作
▼▼▼▼


由此,我们掌握两个特点
一是肩前痛,可能还向下蔓延
一是球类运动史或者过度活动
就能够对冈下肌的损伤作出应对

治疗方面,先来说手法
▼▼▼▼
手法



冈下肌手法
熟悉冈下肌解剖位置后,可用拇指、肘部进行压揉放松。






再来看看冈下肌的压痛点;
尤其注意冈下窝内,和中医的穴位“天宗”基本重合,“天宗“压痛的厉害,说明冈下肌张力已经出现问题。




▼▼▼▼



“天宗穴”,位于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针灸甲乙经》:“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




拉伸



右手臂向前伸直,然后向胸口方向收回前臂,手肘呈90度夹角。左手抓住右手肘,左前臂重叠在右前臂之上。放松右手臂,左手臂发力保持住右手臂的姿势,肩部放松并下沉。 




训练



既然是外旋肌,一条万能的弹力带,抗阻外旋即可,注意不要耸肩。
肌肉还是要练习的足够有力才行,毕竟肌肉越有力,他们对关节的保护能力也就越强,受伤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冈下肌,小圆肌,肩胛骨,肩膀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