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静脉-中线导管是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等长度导管,简称中线导管(Midline Cather),适用于预计静脉治疗周期在1-4周的患者。中线导管首次由Dseret医疗公司研发,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在国外已广泛使用。2011年美国输液护士协会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推荐:所有能经外周浅静脉的药物输注均适用于中线导管;美国2016INS指南建议:考虑液体药物特征和预期治疗时长(例如1~4周),选择中等长度导管(MC)[1]。由于引入我国较晚,在使用过程中遇到较多问题,影响其临床推广,一组调查数据显示,仅32.7%医院使用中线导管[2]。
1 中线导管简介
2 输液团队的资质
3 知情同意
4 适应范围
美国《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注明,不适宜应用中线导管的治疗包括:持续腐蚀性药物治疗;胃肠外的营养;渗透压超过900mOsm/L的补液[3],以及指南推荐的外周静脉,只能耐受常规能量与蛋白质密度的肠外营养配方全合一溶液,周围静脉营养提供的热卡及蛋白数量均要低于中心静脉营养,连续输注时间不超过10~14d[4],这就限制了中线导管在临床的应用范围,要求在选择中线导管时需综合评估患者的治疗周期、治疗方案,同时须有相关专业输液团队进行维护与监管,确保临床安全使用。
美国《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对选择中线导管应考虑到药物特性,不适宜持续输注腐蚀性药物。针对“持续输注”,有的研究者在考虑到患者实际情况及治疗需要的前提下进行了临床调研,在一项研究中证明了通过外周静脉-中线导管进行不足6天的万古霉素给药是安全的[5]。在考虑治疗时间、拓宽输注药物范围的前提下,有利于中线导管的临床推广,但由于数据较少,不能安全指导临床工作,对于使用中线导管进行肠外营养、间歇腐蚀性等药物输注时应谨慎,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与数据收集。
5 临床问题
目前临床多选择外周静脉进行输液治疗,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导管脱出、静脉炎、堵管、渗出、感染等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给患者和医护人员造成极大的困扰[6]。其原因有:医护人员选择输液工具与给药方法不合理;输液团队对输液工具的适用标准或操作规范掌握不全;临床缺乏专业的输液通道监管组织;对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不规范;输液通路的维护不规范;患者因素包括社会支持、血管、疾病、认知及配合程度等因素。在考虑到患者安全的前提下,使用中线导管进行临床输液治疗前,必须对输液团队进行充分评估,建立健全置管操作规范,维护规范,置管前及置管后的评估标准,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及流程、拔除的指征等,确保输液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各负其责,将并发症降到最低。
选择中线导管时应考虑到导管材质对输液安全的影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导管是聚氨脂或硅胶材料,导管尖端有瓣膜装置,具有良好的柔软性、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对化学药物和潮湿具有良好的抵抗力[7],且可避免血液和空气进入导管形成栓塞,临床采购时尽可能选用这种材质的导管。
在选择中线导管作为输液通道时,输液团队在治疗方案、用药种类上须有医师、营养师、药剂师的参与,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确保安全给药,将因给药种类,治疗方案不规范而导致的并发症降到最低。而在一级、二级非综合医院中参与静脉治疗的一般为医生、护士,不能合理的考虑到液体渗透压及药物种类对血管通路的影响,推广中线导管存在安全隐患。
6 中线导管的优势
与留置针相比,中线导管留置时间(1-4周)更长,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根据血管解剖特点,外周静脉-留置针血流速度<95ml/h,中线导管血流速度在150~350ml/h,当液体进入血管后,迅速稀释,有效保护上肢血管网,降低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伤,减少了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
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比,中线导管穿刺选择血管与PICC相同,而导管置入长度为7.5cm-20.0cm,导管尖端位置于肩下部或腋窝水平处,置入后无需进行X射线定位,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等优势[8],减少了患者的搬运及放射线接触。与PICC相比,中线导管尖端未进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低,并发症少。中等长度导管的养护费用明显低于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9]。
7 并发症及预防
规范执行中线导管冲、封管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冲、封管材料:选择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及正压接头,可有效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冲、封管方式:采用短暂停顿的脉冲式冲管技术(推1s停1s)推注液体,对固体沉积物清除有效,脉冲式冲管结合正压封管技术(冲管液剩余0.5-1.0ml时边推注边拔出注射器针头)可减少血液回流现象。冲、封管时机:每一次输液前均应冲洗和抽吸VAD;每一次输液后应冲洗VAD以降低不相容药物之间接触的风险;输液结束冲管后应进行导管的正压封管。
导管固定装置是通过控制导管座的移动,减少导管在血管内的移动,降低导管移位的风险[12],使用导管固定装置可有效预防因固定不牢而引起的导管移位及滑脱,同时可促成医护人员固定的一致性。固定材料:思乐扣加透明贴膜。固定方法:思乐扣“U”形固定后用透明贴膜固定。
中线导管的敷料更换:不建议频繁更换敷料,应根据敷料的类型决定更换频次,一般纱布敷料2天更换一次;透明的半透膜敷料(TSM)5-7天更换1次;首次置管24h后,需更换敷料并观察、评估穿刺部位情况;置管局部存在渗液、渗血、感染、敷料松动现象时,需即刻更换敷料,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8 小结
(延安大学咸阳医院 闫萍)
参考文献: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