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按这六大穴位 健康又长寿
在缺医少药的古代,人平均寿命很低。
往往现在看来很小的疾病,在那时就足以夺去成千上万人的性命。
可是古代的医生,却常常可以年逾古稀,这是为什么呢?
除了保持恬淡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外,自我保健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里,我们将古人总结出的六个“保健穴”的自我按摩方法教给大家。
一、三阴交穴:妇科病克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位置:三阴交穴位于小腿的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小腿内侧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
作用:三阴交穴属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三经交汇之处,又名“女三里”,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
对于妇科病,刺激此穴皆有效,如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脚底肿胀、手脚冰冷等。
操作:痛经或月经不调者,在月经开始前5-6天起,每天花1分钟刺激本穴,有良好的保健效果。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者,常刺激此穴,能改善病情。但孕妇不宜。
二、内关穴:心脏的保护伞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位置:内关穴位于前臂掌面的下段,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大陵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作用:绝大多数心脏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等。尤其对预防心梗发作有不错的效果。
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络”穴,它自古就是中医用来治疗心脏疾病的核心用穴。几乎所有与心脏异常有关的症状均可使用。
操作: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按揉内关穴,不论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以感觉酸胀为度,常常按揉时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刺激感沿着前臂内侧传至心脏,此为较好的刺激效果,但注意适可而止不要用力过度。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三指拿捏法拿捏内关穴处的表皮。
坚持操作一个月后,患者就可以感到呼吸憋闷、心烦心悸等感觉明显减轻或消失了。
三、足三里穴:效如参茸的滋补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位置: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处。
作用:一切虚损性疾病,如治疗营养不良引起的贫血、产后术后、大病初愈、久患消耗性疾病等。是强壮身体,延年益寿的良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为强壮及保健的要穴。具有扶正培元,调理阴阳,健脾和胃,通经活络之功。
操作:用同侧的拇指按揉或用光滑木棒按揉,也可以用艾条灸。因为小腿部皮肤较厚,力量可以适当大些。但用力时不可以憋气,否则容易引起血压上升。操作不限时间和场地,但注意每天都要按揉,持之以恒才能有效。
四、关元穴:恢复青春活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位置:位于下腹部,身体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古有“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之说。
作用:此穴有培补元气、肾气、暖下元的作用,治病范围广泛,包括妇科类的白带病、痛经、各种妇科炎症,男科的阳痿、早泄、前列腺疾病等。每天坚持点按或灸穴位15分钟,有助提高性功能,对腰部发冷、阳痿、早泄及体质虚弱者效果更好,还可治突发的昏厥。
操作:可用隔姜灸法,用一片薄薄姜片上面扎一些小孔,贴在关元穴上,然后用艾柱来灸,一次15分钟左右,感觉穴位处潮红即可。阳虚畏寒、宫寒不育者,疗效甚好。
五、合谷穴:抗击疼痛的自然疗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位置: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掌骨间隙之中点处,或第2掌指关节与阳溪穴之间的中点处,稍靠近食指侧。
作用:各种疼痛,无论外伤还是内科疾病引起的疼痛,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尤擅缓解晚期癌症病人的恶性痛。此外,还可以治疗头晕、恶心等各种异常症状。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疏风止痛,通络开窍之功。中医认为,合谷穴能够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坚持按揉刺激该穴,可以获得自然治疗疾病的功效。
操作:用对侧拇指按揉即可,也可用三指拿捏合谷穴处皮肤,随时随地都可以操作。力量可以大些,没有副作用和危险。以感到酸胀且能够忍受为度。
六、中脘穴:治疗胃病的好帮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位置: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
作用:绝大多数的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下垂等。尤其对缓解胃痛和治疗消化不良十分有效。
中脘穴是四条经脉的会聚穴位,同时号称胃的“灵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主治各种胃腑疾患。
操作: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摩揉法。摩揉,即是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行圆周推动。注意手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现摩擦,即手掌始终紧贴着皮肤,带着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组织做小范围的环旋运动。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
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但以饭后半小时做为好,力度不可过大,以免出现疼痛和恶心。
以上部分科普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