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存钱不如肌肉”——认识肌少症(1)

2021-04-19   临床营养网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文章首发于:家庭用药咋杂志

已授权《中国临床营养网》转载


2020年2月,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发布了最新版关于肌少症的诊断及治疗共识(AWGS2019),该共识是在2014版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的修订。希望老年医学工作者和普通民众都能重视“肌少症”对健康的影响。  


20岁时爬7层楼步履矫健一步能跨两个台阶,80岁时爬3层楼两腿沉重拖不动气喘嘘嘘……“人老,腿先老”,这是人们熟知的一句俚语,这句话有科学道理吗?

当人们越来越多地重视体重超重、肥胖、“三高”对健康的危害,还有一种似乎看得见、却又不被人们所重视的疾病正潜滋暗长悄悄危害着老年人的健康,这就是“肌少症”(sarcopenia,又称肌肉衰减综合征、骨骼肌减少症、少肌症等)。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肌肉是重要的“生命器官” 

你知道吗?人体有肌肉600多块,约由60亿条肌纤维组成,其中最长的肌纤维达60厘米,最短的仅有1毫米左右。大块肌肉重约2千克,小块的肌肉仅有几克。一般人的肌肉占体重35%~45%。

按结构和功能的不同,肌肉可分为 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 三种,按形态又可分为 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


平滑肌     主要构成内脏和血管,具有收缩缓慢、持久、不易疲劳等特点,心肌构成心壁,二者都不随人的意志收缩,故又称不随意肌。  

 
骨骼肌     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通常附着于骨,骨骼肌收缩迅速、有力、容易疲劳,可随人的意志舒缩,故又称随意肌。每块骨骼肌不论大小,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并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受一定的神经支配。因此,每块骨骼肌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器官。  

 
骨骼肌    具有重要的运动、内分泌和贮备功能,是巨大的氨基酸贮备库,也是心肺功能贮备库,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骨骼肌是瘦组织群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维持人体生命健康的重要机体组成,瘦组织群丢失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状况和临床结局;由于骨骼肌是葡萄糖代谢过程中摄取和贮存的重要组织,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骨骼肌能够分泌多种“肌肉因子”,调节着其他的远端器官,包括调节葡萄糖、能量和骨代谢,肌肉损失可以诱发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代谢紊乱;骨骼肌衰减降低人体对疾病和创伤的耐受能力,增加并发症,降生存质量低,增加死亡风险。肌肉是共认的“生命器官”和“组织器官”。  

 
从这一点上看,“有钱难买老来瘦”值得商榷。因为更多的肌肉意味着更佳的健康状态,更强的组织修复与抗应激能力。  
 


 肌肉随增龄发生改变 

人体骨骼肌有生长和衰老的规律。 从30岁开始,骨骼肌肌量达到峰值,此后每年减少1%~2%,骨骼肌力量每年减少1.5%~3%。 随着人的年龄不断增长,控制骨头活动的骨骼肌(横纹肌)弹性纤维会逐渐由结缔组织所代替。结缔组织虽然很结实,但没有弹性,因此肌肉变得较弱,不能强力收缩。肌肉力量衰退了,反应也相应地变迟钝了。

研究显示,肌肉质量下降可能最早起源于成年人早期,以2型肌纤维的萎缩与丢失开始,并持续一生。 而肌肉功能下降可能开始于35岁左右, 50岁后下降速度开始加速,60岁后进展加速,75岁后下降速度达到顶峰。 相比较而言,肌肉功能(力量与输出功率)下降速度较质量下降速度更显著。每个人肌肉衰退程度存在很大的异质性。

在老人常见的腹型肥胖,也称为肌少性肥胖症, 这是肌肉和脂肪量之间的不平衡,即骨骼肌质量减少和内脏脂肪增加所导致。该病的发生与身体成分变化、活动减少、激素代谢紊乱、炎症因子刺激密切相关。在肌少性肥胖症中,肌肉萎缩引起的体力活动减少直接会造成体脂肪积聚,从而使肌肉萎缩的促炎因子水平增高。

现代人都知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如果肌肉贮备少了,相应的健康财富就少了,而再多的钞票也买不来健康!



 “肌少症”是一种疾病 

“肌少症”是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骨骼肌量减少、伴有肌肉力量 和(或)肌肉功能降低。肌少症作为老年性疾病中的一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进展隐匿、渐行加重、不良影响广泛等特点。鉴于其在老年人群中高度流行,对健康的影响重大,肌肉衰减症已于2016年正式入编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表(ICD-10-CM,代码M62.84)。

Sarcopenia,最早在1989年由Rosenberg提出。常见于老年人、体力活动缺乏者、慢性疾病患者及各种恶性肿瘤患者,与衰弱、跌倒、失能、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等不良结局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并带来高额的医疗费用和经济负担。不同研究报道,肌少症患病率从3%到31%不等。据统计,在60~70岁的老年人中肌少症的发病率为5%~13%,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则高达11%~50%。年龄越大,肌少症发病率越高,伴随的疾病也越严重,如老年衰弱、恶性肿瘤患者的恶病质、少肌性肥胖等。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农村老年人较城市老年人更容易患肌少症。

需要强调的是,肌少症并不是老年人“专利”,年轻人同样会受到它的威胁。最新的专家共识把肌少症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①急性肌少症: 肌肉衰减症持续时间少于6个月,与急性疾病或创伤性疾病相关,例如车祸严重创伤、重大外科手术、入住ICU等。
②慢性肌少症: 肌肉衰减症持续衰减时间大于6个月,常见于慢性进行性疾病,增加失能和死亡率。

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知众多因素与其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其中个体内在因素包括老龄化、内分泌功能变化、骨骼肌去神经支配、体力活动量下降、营养失衡与基因遗传等,外在因素则包括各种原发疾病和全身慢性炎症,各种因素间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疾病的进展。

“存钱不如存肌肉”,肌肉意味着力量,肌肉意味着更强的生命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贮备肌肉”的重要性 ,在年轻时通过科学营养、运动锻炼等方法,极大地提高肌肉和骨骼的峰值。

最后再来回答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人老,腿先老”有科学根据吗?回答是肯定的。有研究发现,老龄化肌肉衰减时下肢力量降低明显超过上肢;伸肌明显超过屈肌,膝关节伸肌力量的下降为55%~76%,肌肉力量下降超过肌肉体积的衰减!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肌少症,骨骼肌,老年人,肌肉,力量,营养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