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几个常见的「涎腺肿瘤」梳理一下涎腺肿瘤的知识体系(下)
初读涎腺肿瘤,脑子里是一堆似乎永远也理不清楚的名字,它的复杂不亚于其他系统肿瘤。我也一直在尝试着,尽量能让它们变得有逻辑一些,这样就能方便记忆与归纳了。
文章篇幅较长,上半部分:【衡道丨干货】通过几个常见的「涎腺肿瘤」梳理一下涎腺肿瘤的知识体系(上)。今天带来下半部分—由一类上皮细胞构成的涎腺肿瘤,更多内容请锁定衡道病理公众号。
浙江大学明州医院
病理科 王陶陶
(二)由一类上皮细胞构成的涎腺肿瘤
肌上皮瘤
肌上皮瘤是良性的涎腺肿瘤,几乎全部由片状,岛或条索状排列的具有肌上皮分化特点的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可以呈梭形,浆细胞样/玻璃样,上皮样/胞质透明样。
根据瘤细胞形态不同,该瘤可分为3型:
1)浆细胞样/玻璃样(如上图):胞质丰富,呈弥漫性嗜酸性染色,与含有嗜酸性颗粒的嗜酸性细胞截然不同。超微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含大量均一的,散在的微丝。绝大多数为良性。
2)透明细胞(如上图):内衬单排小立方状细胞的小管,以及其周围的一层或多层透明细胞构成。这里的透明细胞内含有糖原,没有脂肪和黏液。有学者认为,所有的透明细胞型都具有恶性潜能。
3)梭形细胞(如上图):肿瘤细胞呈间质样改变,可与平滑肌细胞或成纤维细胞来源的病相混淆。
肌上皮癌
是几乎全由肌上皮分化的肿瘤细胞构成的涎腺肿瘤,特征是浸润性生长及转移潜能。该肿瘤是良性肌上皮瘤的恶性型。
诊断肌上皮癌的恶性依据是:在肌上皮瘤的形态学基础上出现了明显的瘤细胞异型性(如上图),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出血、坏死。
腺泡细胞癌
腺泡细胞癌一种涎腺上皮性恶性肿瘤,至少有一些细胞有浆液性腺泡细胞分化,特征是胞质内酶原分泌颗粒(如下图)。涎腺导管细胞也是该肿瘤的一部分。
大体上,肿瘤为有包膜的涎腺源性包块,切面实性,质脆,色灰白,直径一般小于3cm。
显微镜下,特征性的细胞是:胞浆中可见嗜碱性的酶原颗粒的浆液性腺泡细胞,通常管腔明显。
黏液表皮样癌
大多数黏液表皮样癌位于腮腺,显微镜下可见3种细胞(如上图):黏液细胞(星状标记),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三角标记)。黏液卡红染色有助于区分黏液细胞和肌上皮来源的透明细胞(如下图:右侧为黏液卡红染色)。
黏液表皮样癌形成的黏液或角质,溢入间质组织时,可引起炎症反应(如下图:圈圈内的为炎症反应)。
旧版头颈部肿瘤WHO分类黏液表皮样癌分级标准,见下表:
新版头颈部肿瘤WHO分类黏液表皮样癌分级没有量化指标,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呈界限清楚的囊性,富于黏液细胞;中级别黏液表皮样癌较低级别更实性,边界更不清楚,呈现黏液外渗等多样外观;高级别黏液表皮样癌呈现一种或更多以下特征:细胞核间变、坏死、核分裂增加、神经浸润、脉管癌栓或骨侵犯。
下图左侧为相对低级别的区域,右侧为高级别区域(细胞核间变)
写在最后的话
为了更好的写好这篇文章,我主要参考了以下专著,包括:新版和旧版头颈部肿瘤WHO分类,第10版阿克曼外科病理学,刘红刚前辈的头颈病理学以及刘彤华前辈的诊断病理学,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喜欢。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