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医生带您了解什么是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经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可经飞沫和(或)接触传播,原发感染主要引起水痘,残余的VZV则继续潜伏,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VZV特异性细胞免疫下降,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大量复制,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穿透表皮,引起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除皮肤损害外,常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常出现在年龄较大、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的人群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图片来源:全景)
发病的危险因素
高龄、细胞免疫缺陷、遗传易感性、机械性创伤、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病、发热、高血压等)、近期精神压力大、劳累等是常见诱因。女性发生带状疱疹风险高于男性。50岁后随年龄增长,VZV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逐渐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住院率和病死率均逐渐升高。
临床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
发疹前有轻度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也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占53%)、颈神经(20%)、三叉神经(15%)及腰骶部神经(11%)。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神经痛为主要症状,可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出现。疼痛可为钝痛、抽搐痛或跳痛,常伴有烧灼感,多为阵发性,也可为持续性。老年、体弱患者疼痛较为剧烈。
2、特殊临床类型
①眼带状疱疹:多见于老年人,表现单侧眼睑肿胀,结膜充血,疼痛常较为剧烈,常伴同侧头部疼痛,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②耳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疱疹及外耳道疼痛。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③顿挫型带状疱疹: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
④无疹性带状疱疹:仅有皮区疼痛而无皮疹;
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实质和脑膜时,发生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
⑥侵犯内脏神经纤维时,引起急性胃肠炎、膀胱炎,表现为腹部绞痛、排尿困难、尿潴留等;
⑦播散性带状疱疹:恶性肿瘤或年老体弱患者,病毒经血液播散导致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可致死亡;
⑧其他:尚有大疱性、出血性、坏疽性等表现的带状疱疹。
治疗
带状疱疹的治疗目标是缓解急性期疼痛,缩短皮损持续时间,防止皮损扩散,预防或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等并发症。
1、抗病毒药物
是带状疱疹临床治疗的常用药物,能有效缩短病程,加速皮疹愈合,减少新皮疹形成,减少病毒播散到内脏。应在发疹后24~72h内开始使用,以迅速达到并维持有效浓度,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2、带状疱疹期的镇痛治疗
带状疱疹期间重度急性疼痛是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PHN发病率占带状疱疹患者的5%~30%,我国约有400万PHN患者。PHN多见于高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疼痛部位通常比疱疹区域有所扩大,常见于单侧胸部、三叉神经(主要是眼支)或颈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样。一种疼痛为主,或多样疼痛并存。明显扰乱患者的睡眠、情绪,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严重可导致精神障碍和抑郁。30%~50%的患者疼痛持续超过1年,部分病程可达10年或更长。疱疹期间有效的镇痛能显著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应做到全程无痛。口服药物镇痛是基础,效果不佳可通过神经调控、神经阻滞等介入治疗。
健康教育
认识带状疱疹、依从治疗,对减少并发症等有重要意义。患者皮损疱液或糜烂面含有病毒,应避免接触尚未患过水痘的儿童和其他易感者。带状疱疹患者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水痘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播散性带状疱疹患者还应采取呼吸道隔离措施直至皮损结痂。告知患者及早就医及治疗,坚持正确的药物剂量和疗程,保持皮损清洁,避免继发细菌感染,适当休息,保证足够营养。神经营养类药物对缓解神经炎症与神经痛也有一定帮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