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导管——“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微导管(Microcatheter)是指一种直径很小的加强型导管,没有严格的尺寸定义,只是经验上常把直径0.70-1.30毫米的小导管叫做微导管。用于导丝支撑/交换、通过病变、输送栓塞剂,支架等。
小构造使它非常适合在人体血管内“导航,穿梭”,因此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微创介入手术中。
设计
大多数微导管的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点:
润滑涂层
柔软尖端(或成角度)
中间加强层
其中,中间加强层,从设计和制造上都将对微导管的性能影响巨大。
中间加强层
中间加强层,即为用金属丝通过编织或缠绕的方式,达到增加导管强度,推送力的设计方式。在众多的微导管中,这种编织或缠绕的方式,大体分为4类
编织
缠绕
编织+缠绕(并列)
编织 over 缠绕 (多层)
四种方式的选择,代表了不同血管病变对微导管重要性能的需求。如编织+缠绕的设计理念种,近段编织推送好,远端缠绕柔软性好,对于神经血管输送而言,就是一个十分好的选择。而对于CTO病变而言,高硬度的编织则能很好的帮助它穿越钙化。
其中,通过调节编织或者缠绕的密度节距,就能相应改变其推送和柔韧性(抗折)。
上面这些看似简单的选择和调节,在设计和生产中,则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实践,去验证是否满足临床。然后在临床的反馈中,去逆向调节。
除次之外,目前还有一种切割金属管的工艺,以到达编织或缠绕的性能。这一设计的底层逻辑依然是推送和柔韧性的综合,只是没有采用丝线,而是管材切割的方式。这种应用,不仅体现了研发的创造力,也突出了微导管在设计上的多种可能性。
外层
外层的高分子材料,也是配合临床的实际用途,用一系列硬度不同的材料,进行由近及远的力学传导。这种硬度渐变的思路,其实和中间层的设计是不谋而合的。
也正是中间层+外层的双重组合,造就了微导管“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优异性能。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点,就是微导管和非微导管(尺寸大一些的导管)之间的的优缺差异如何?其实这两者是无法相比的,它们都有不同的临床应用,在各自可以应用的临床场景下发挥功能。
只是微导管,在OD/ID较小的情况下,需要多去考虑这些设计点的组合,结合不同的临促需求(血管场景),进行研发实验。
微导管以小小的身躯,完成了在冠脉,外周,神经以及其它更多领域的应用,证明了它对于介入手术的价值。而随着医用材料学的进一步向前,相信越来越多更加超前,性能优异的微导管会不断问世,成为医生手中消除疾病的重要利器。
作者简介
曹刚毅
UleadMed
曹刚毅,CCI四期学员,UleadMed 技术负责人,在介入医疗领域拥有多年研发和销售经验,同时负责医疗公众号平台"一聊Med",累计发表百篇原创文章。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期策划:沈雳
责任编辑:罗兰
本文作者:曹刚毅
后期制作:任燕龙 汪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