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超声
转载已获授权
直疝的疝囊颈位于海氏三角内
腹股沟斜疝的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腹股沟韧带头侧腹股沟管深环
股疝的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尾侧股静脉的内侧
外侧腹壁疝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腹股沟疝,矢状面扫查可识别脐以下的腹直肌外缘
这样的图像在解剖中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实际工作中通过Valsalva(瓦氏)试验,屏气增加腹压,观察疝内容物相对于超声探头的运动方向有助于确定疝的类型。
直疝疝囊颈位于海氏三角内,在屏气增加腹压时,表现为有组织运动到腹壁下动脉的前面,方向是直接朝向探头。斜疝的疝囊颈在腹股沟管深环,就在腹股沟韧带的头侧,腹壁下动脉的外侧。使探头沿着腹股沟管且平行于腹股沟韧带,疝的运动通过深环,进入腹股沟管,出浅环。斜疝的运动有些复杂。在深环,腹壁下动脉的外侧,疝的运动开始朝向探头。当疝内容物通过腹股沟管时,疝的运动改变方向,穿越探头所在平面。最后,在浅环,疝的运动再次朝向探头,之后在男性,疝进入阴囊。当然,不适所有的斜疝均能到达浅环,通常,斜疝在深环运动不容易被识别。病例:男,4岁。患儿哭闹时出现右侧腹股沟肿块,平卧可自行消失。腹股沟斜疝是因腹股沟管内腹膜鞘状突未半锁而导致大网膜或小肠进入腹股沟管甚至阴囊内,男性患者占绝大多数,小儿及老年人多发,右侧比左侧多见,表现为站立、负重或哭闹后腹股沟出现可复性肿块,肿块质软,可达阴囊或大阴唇,平卧或挤压时包块缩小,斜疝嵌顿时腹痛加剧。超声表现:腹肌沟区条索状包块,多呈不均质高回声区,内可见肠管蠕动 ,瓦氏试验时包块向下滑动,体积增大,包块向上与腹腔相连通,CDFI:包块内散在点状血流信号。包块无滑动,无血流信号显示,内肠管扩张,出现积液时要考虑嵌顿。股疝发生于股管,这类疝比较小,使用加强屏气增加腹压时疝的运动平行于股静脉(正常情况下腹压增加时其扩张)的长轴并穿越探头所在的平面。在矢状面扫查时,疝位于股静脉的内侧,且股管扩张,股静脉内侧壁可能变形。
左侧股疝:超声横断面显示疝囊内容物为脂肪(箭头),位于股静脉(FV)内侧;FA:股动脉
外侧腹壁疝屏气增加腹压时运动方向为通过半月线直接朝向探头。
小儿腹股沟疝手术指征
2、早产儿、新生儿如出现嵌顿疝,应谨慎手法复位,最好手术治疗;4、没有发生过嵌顿的或体积较大的斜疝,如已无自愈可能,拖延过久,术后复发的几率高,应积极手术治疗;5、稳定的斜疝,可以等到1~2岁,如未自愈可采取手术治疗;6、斜疝合并其他严重畸形或疾病者,原则上2岁以后手术,除非发生上述情况;7、在患侧斜疝的手术中如发现对侧为隐形疝,虽然未出现过症状,原则上应同时手术;8、因其他疾病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隐形疝,可与家长沟通,如家长愿意,也可以手术治疗;9、反复多次手术后复发的斜疝,应积极寻找导致复发的病因,并予以矫正,然后再行斜疝修补术;10、采用腹腔镜下修补还是开放的手术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建议采用腹腔镜下修补术,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11、不主张采用疝气带,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风险很大,使用不当导致嵌顿的肠管坏死或同侧睾丸的坏死;12、儿童腹股沟斜疝修补术以患侧内环口高位结扎为主,不主张使用补片等材料加强腹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