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警惕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髋部骨折和髋关节置换术

2021
05/25

+
分享
评论
思宇MedTech
A-
A+

相信在未来,随着髋关节置换手术更加微创更加便捷。



文章来源:思宇医械观察

作者:医疗忍者

正文字数:2867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建议先收藏再看~)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据报道,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4月7日,转到长沙住院治疗……


为什么摔跤这种看似不起眼的行为对老年人来说,会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呢?


思宇联想到经常听医生说的,“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老年髋部骨折,死亡率甚至比某些癌症的死亡率都高。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报告显示:发生髋部骨折的老年人,一年内的死亡率可达20%~24%


今天的文章是医生编辑供稿,帮助大家更多了解髋部骨折~


那年在呼吸内科轮转,有一次大师兄看着新入院患者的病历发出了一声长叹。我问他叹什么气。结果他幽幽地说道:“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保守治疗一年多,现在住呼吸科的话恐怕又是个耐药感染。”


果然,老人状况并不是很好,除了持续发热,排痰困难等一系列坠积性肺炎症状外,骶骨部位还有着巴掌大的褥疮。加上本身骶骨部位的皮肤下面就没有多厚的组织,所以,臭味飘散的同时隐约可见脓苔和骶骨。合并感染的例子其实并不少见,师兄也做好了应对耐药的准备,但这如此大面积的褥疮着实让人心头一紧。做完入院检查,果然,患者糖尿病,股骨颈骨折,肺炎耐药菌感染。详细询问了病史,得知由于高龄外加糖尿病,之前冬天摔倒之后由于无法耐受大型手术,最终还是选择了保守治疗,这是老人第三次因为肺炎入院了。


老人跌倒是髋部骨折的主要原因。骨折后患者下肢活动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而往往由于患者年龄较大,慢性基础疾病对于创伤性手术的耐受程度不高,有些人会选择非手术治疗。


但由于无法下床活动和锻炼,患者常常无法及时排痰,特别是年老患者。肌肉力量下降,气管内纤毛功能不良。产生痰液容易聚积,引发反复感染,造成坠积性肺炎。


此外,卧床部位的皮肤长期受压容易缺血,造成褥疮。褥疮对翻身护理的要求比较多,而患者往往无法自行调整动作进行翻身。形成褥疮之后,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都有合并感染的风险,使得褥疮也成为了威胁患者生命的风险因素之一。


老年患者常常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使其创口愈合能力较弱,反复的感染与新发的褥疮使得患者十分痛苦,难以治愈。


此外,部分患者由于骨折,长期卧床,下肢长时间无活动,静脉回流缓慢,创伤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深静脉一旦血栓会造成肺栓塞,严重危急生命。


因此,一旦患者选择保守治疗,长期卧床,很大几率最终会死于卧床引起的一系列晚期并发症,因此髋部骨折常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


对于容易造成股骨头坏死的骨折类型以及复位不良切开复位内固定不易达到良好预后的患者,最好的方式是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提高生存率。很多人对于关节置换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以全髋关节置换术为例,在了解手术之前,首先需要了解髋关节的基本结构。


 


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共同组成,属于球窝关节。其中,髋臼由髂骨、坐骨、耻骨三者共同组合形成球星凹陷,称为髋臼窝。


 


其中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其上端称为股骨头,与髋臼组成髋关节。股骨头下外侧的细狭部位称为股骨颈。中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骨量下降,在摔倒等外力伤害的情况下,轻微的暴力扭转即可造成股骨颈骨折。


 


而股骨颈处血供主要依赖旋骨内外侧动脉的分支,因此,股骨颈骨折往往会损伤该处血供。最终影响愈合速度,甚至会导致股骨头坏死。


髋关节置换术简介:


髋关节置换,就是将人造的髋臼和股骨头假体替换受损的髋关节结构。使得患者髋关节功能得到恢复。使其早日获得行动能力,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主要步骤举例,手术的大致步骤如下:


 


切开皮肤后,经由肌间隙,逐步显露关节囊。将髋关节外旋、内收、使得股骨头脱位。


清理关节囊。


 


扩大髓腔,清理髋臼,磨削一定的骨质,制作孔道,便于容纳人工臼杯。


 


调整角度,置入臼杯,并用骨水泥固定加压,直至牢固。


切除股骨头,修整股骨颈处理股骨头断端,行股骨头置换。


 


将股骨头滑入髋臼。行X光观察其复位情况,确保下肢长度无明显差异,以及确保对合角度正确。


 
 


分层缝合,置入引流管。确保引流通畅。


机器人辅助下的关节置换术


近几年,在制作人工关节的材料方面,从最开始的金属-金属假体到后来的陶瓷-陶瓷假体,直至现在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的使用,人工髋关节的不断改进使得关节的使用寿命不断延长。而随后出现的3D打印技术,赋能个性化定制人工关节假体,使得其更能符合不同患者的需求。

在手术的器械方面:由于髋关节置换术对于人工臼杯、衬垫、球头和股骨柄的植入角度要求较高。因而近几年出现了机器人辅助下的关节置换术。


机器人辅助下手术有诸多好处,其可视化的界面可以提早模拟术后关节样貌。精确的定位和测量可以避免医生的主观判断失误。


较好的机械强度以及较高的稳定性还可以为医生节省术中的体力损耗。诸多优点,使得骨科辅助机器人的发展近年来十分迅速。


例如史赛克®公司的Mako®骨科手术机器人,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术前规划,判断髋臼的切削范围,调整股骨头假体的植入角度等工作。


 


今年一月,史赛克宣布收购OrthoSensor,其Verasense术中传感器技术,可以进一步增强Mako机器人系统。而其行业内强劲的竞争对手如捷迈邦美、强生、施乐辉、美敦力等企业也具备行业内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随着医疗手术机器人的不断发展,未来的骨科手术必然会迈向更加精准,更具个性化,更灵活的方向发展,由于创伤、感染、肿瘤等原因造成的骨关节疾病,其预后也必然越来越好。其实,除了少数特殊患者不适宜承受手术之外,部分患者不希望手术还是由于对于髋关节置换术的误解。有些高龄老人自己认为即便更换了关节,并不能用多少年,用不回“本”。而这种想法,是对优质晚年缺少正确的判断和权衡,殊不知多次的住院费用和并发症所带来的临终痛苦远大于一次性的手术的开销。


相信在未来,随着髋关节置换手术更加微创更加便捷,髋部骨折可以不再成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


图片来源及参考资料:

[1] 奈特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3版)].王怀经.

[2] 外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DS3PgQOFlg

[4]https://www.stryker.com/us/en/jointreplacement/systems/Mako_SmartRobotics_Overview.html

主编|赵清

排版|Mia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糖尿病,骨折,髋部,假体,手术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