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在我们日常病理工作中并不少见,对于常见的胃肠间质瘤和平滑肌瘤,我们可能认识的比较充分,但对一些少见的而形态学上又很相似的梭形细胞肿瘤,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慢慢积累。
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
病理科 王珊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梭形细胞肿瘤,从食管到肛门的任何部位均可以发生。
大体:
局限性GIST表现为大小不一的界限清楚的肿块(大小可以从偶然发现的毫米病变到大于20cm),小GIST特指直径≤2cm的GIST,微小GIST的直径≤1cm。在较大的病变中,切面可见局灶出血、囊性变和/或坏死。胃间质瘤常突出胃腔,并可产生脐状粘膜溃疡,在小肠,间质瘤常表现为向外生长的肿块。
镜下:
由单一梭形或上皮样细胞排列,核多形性少见,肿瘤细胞排列呈束状、编织状,也有旋涡状、巢状或弥漫分布。SDH缺陷型GIST通常表现为特征性的上皮样形态,多结节样,与传统的GIST不同,常见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化:
CD117是一种单克隆抗体,是C-KIT原癌基因的蛋白产物,在GIST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90%,是GIST最具特异性的标记物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平滑肌肿瘤中可混杂多少不等CD117阳性的肥大细胞,可能被误诊为GIST,尤其是上消化道深部的平滑肌瘤。DOG1也是一种敏感的特异性标记。另外大多数梭形细胞型GIST(特别是胃)的CD34阳性,而上皮样型阳性表达不等。
分子病理:
原发性肿瘤,常见的突变位点为:KIT Exon 11,9,13,17;PDGFRA Exon12,14,18。继发耐药肿瘤常见的突变类型为KIT Exon14,18。
SDH缺陷型GIST,发生于KIT、PDGFRA基因野生型,占所有野生型中40-50%,发生于胃,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女性多见,惰性病程,对伊马替尼无反应。免疫组化用SDHB表达缺失可以进行筛查。
预后:
胃肠道GIST预后参数是核分裂、肿瘤大小和解剖部位(如下表)。肿瘤破裂也是GIST的不良预后因子。基因突变状态提示预后,且也是预测因子。有研究表明SDH缺陷型GIST呈惰性生长,不能用普通型GIST的标准进行危险度评估,对酪氨酸酶抑制剂(TKI)效果差,即使存在肿瘤转移,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后患者仍可以带瘤生存,所以对患者的长期随访尤为重要。
表1:胃肠道间质瘤预后分级(第5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
表2:原发胃肠道间质瘤切除术后危险度分级(中国共识2017版)
炎性纤维性息肉好发于胃(特别是胃窦),其次是回肠,多发生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平均年龄63岁)。
大体:
表现为无蒂或息肉样肿物,一般位于黏膜下层,但可以局限于黏膜层。
镜下:
由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主要成分为梭形纤维母细胞,细胞边界不清,细胞稀少,间质水肿,同时混杂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间质内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是诊断线索,增生的薄壁血管也是一个典型特征,血管周围纤维呈同心圆排列。
免疫组化:
Vimentin和CD34阳性,SMA局灶阳性,CD117、DOG1、Desmin、S100、SOX10、CK和ALK阴性。
分子病理:
近来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IFP常存在PDGFRA突变,在胃肿瘤中,常出现18号外显子突变,在小肠肿瘤中几乎总是12号外显子突变,提示IFP是由该基因突变所致的肿瘤性病变。
预后:
炎性纤维性息肉是良性的。
大体:
肿瘤大小3-12cm,切面质韧,呈灰白或灰黄。
镜下:
均匀疏松的梭形细胞,具有泡状淡染的染色质、小核仁,间质为粘液性或胶原性,通常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而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较少。有时可以见到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的肿瘤细胞,这是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的特殊亚型: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肉瘤,这些细胞与RANBP2-ALK基因重排相关,并显示出临床上的侵袭性。
免疫组化:
IMT通常SMA、Desmin阳性表达,半数以上伴有ALK的表达,通常表现为弥漫性胞浆着色,而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显示特殊的核膜或核周着色。约5%的病例ROS1阳性。CD117、DOG-1、CD34、S-100、SOX10、EMA呈阴性。
分子病理:
约2/3的IMT有酪氨酸激酶受体基因重排,最常见的与不同的融合伴侣在2p23上的ALK基因重排。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通常有RANBP2-ALK基因融合。
预后:
大多数经典的胃肠道IMT的局部复发率较低,远处转移少见,而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临床进展快,预后差。
是一种完全由分化性神经束膜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大多数发生于大肠中,而很少发生在小肠和胃。
镜下:
见粘膜内神经束膜瘤使粘膜固有层增宽,神经束膜细胞包绕隐窝;粘膜下神经束膜瘤境界清楚,肿瘤由均匀的梭形细胞呈束状或波浪状排列,形成洋葱皮样结构。部分病例富于细胞,部分病例细胞稀疏,间质粘液样变。
免疫组化:
神经束膜细胞EMA、Claudin-1、和/或GLUT1阳性,一部分病例CD34阳性;S-100、GFAP、CD117、SMA和CK阴性。
预后:
神经束膜瘤是良性的。
消化道的平滑肌瘤多见于食管和结直肠,发生于胃者罕见,瘤体积通常较小(<1cm),来自于粘膜肌层或固有肌层,边界清楚。
镜下:
肿瘤细胞由形态温和的平滑肌束构成,无或仅有少量炎细胞浸润,肿瘤细胞肥大并含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EB病毒相关的平滑肌瘤可出现细胞核轻度不典型且核分裂象可高达18/10HPF,并可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该类肿瘤易误诊为IMT,但该肿瘤主要发生于小肠且EBER检测阳性。
免疫组化:
SMA、Desmin、Caldesmon、Calponin阳性。CD117、DOG1、CD34和ALK等阴性。
预后:
平滑肌瘤是良性的,在胃肠道内几乎没有发展为平滑肌肉瘤的风险。
神经鞘瘤是罕见的胃肠道间叶肿瘤。
大体:
肿瘤通常位于粘膜下层或肌层内,肿瘤界限清楚,无包膜,切面灰黄色,可见囊性变。
镜下:
肿瘤细胞梭形,核两端尖,呈束状或栅栏状排列,细胞间有多少不等的胶原纤维和一些玻璃样变的厚壁血管,肿瘤周围常见淋巴细胞组成的淋巴细胞套。
免疫组化:
S-100弥漫阳性,GFAP和Nestin多数病例为阳性,CD34罕见阳性;CD117、DOG-1、SMA、Desmin、Syn、HMB45为阴性。
预后:
胃肠道神经鞘瘤是良性肿瘤,未发现恶性生物学行为,长期随访中也未发现复发或转移。
参考文献:
1. 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
2.王坚,朱雄增,郑杰,陈杰,刘艳辉.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版)病理解读[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8,47(01):2-6.
3.刘毅强,徐丹,黄小征等.胃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观察[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5,31(02):164-168.
4.黄艳,刘冰,谭伟艳,朱亚西等.消化系统梭形细胞肿瘤72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2,19(02):92-95.
5.徐国蕊,孙武,刘露等.类似胃肠间质瘤的胃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31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9,35(10):1151-1156.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