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见过各种运动指南推荐过太极拳吗?
太极拳,想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起式~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式~
Shjdfd
太极拳是一项锻炼身心的运动,被描述为“运动中的冥想”,和“运动中的药物”。
近年来呢,有许许多多的国内外医学领域学者研究太极,纽约时报中文网甚至开了个版面,专门来介绍太极拳好处多多,可以改善平衡力、腿部力量、心血管耐力、睡眠习惯。
纽约时报中文网
除此之外呢?我们还发现一个隐藏功能,那就是~发SCI高分文章!
是的!你没看错,是不是你梦寐以求的呢?
一切要从2021年的6月1日说起。
那一天,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魏高峡博士联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CT),以评估太极拳对50岁或以上的成年人中心性肥胖的治疗效果。并将结果(Effects of Tai Chi or Conventional Exercise on Central Obesity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发表在影响因子21.32的《内科医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
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呢?
你有见过各种运动指南推荐过太极拳吗?
肯定没有!
因为尽管太极拳相关研究众多,但因为缺乏有力的证据证明其益处,始终不被运动指南推荐。
那么,为了探索将太极拳纳入全球运动指南的可能性,必须对其对中心性肥胖的影响及其对血脂、血糖和血压的次级影响进行严格的评估。因此,就有了这个高分研究的诞生。
接下来,我们先看一下这研究做了什么,再试着深度解析一下该研究优点以及如何登上《内科医学年鉴》。
1、研究设计
其实整个设计过程并不算复杂,遵守CONSORT(报告试验综合标准)对多组实验的扩展。(敲黑板!RCT以其能减少或避免偏倚而被视为评价干预措施的金标准,为了提高RCT质量,遵守CONSORT(报告试验综合标准)很!重!要!)
参与者于2016年2月27日至2018年3月17日入组,随访于2019年2月28日结束。
样本量是根据对12周太极拳干预与无运动对照的腰围值变化的初步结果估计而来,该结果显示效果大小为0.2。假设减员率为30%。为了达到90%的统计能力(a=0.05)以检测出太极拳对对照组的显著影响,需要招募459名参与者。
主要研究方法:
1)受试者纳入标准:
需要锻炼且肥胖的≥50岁中老年人,符合中心性肥胖标准(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0厘米),没有严重疾病但平时却不常运动的参与者。
2)实验方法:
在这项研究中,543名50岁或以上中心性肥胖性中国籍患者按1:1:1的比例(每组181人)被随机分配到三组,分别为没有运动干预的对照组、由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组成的传统运动组(EX组)和太极拳组(TC组)。
对照组在干预和随访期内不要求任何锻炼。
EX组在干预期内接受教练指导,进行以快步走和力量训练(如提踵、肩推、深蹲等动作)为主的有氧运动,每周接受3次1小时的训练,持续12周。
TC组与EX组一样,干预期每周接受3次1小时的训练,持续12周,基本一次课只学一式,中间还要不断复习学过的招式,研究选用24式杨氏太极拳。
3)结局指标:
该研究的主要结局为:12周和38周的腰围的变化(WC),次要结局指标是体重、BM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
12周干预期结束后,研究会继续随访26周,随访期间不再要求参与者们一定参与锻炼课,但会鼓励他们尽量按原来的方式锻炼。研究团队分别在研究开始、干预期结束和随访完成时测量各项指标,评估不同方式的锻炼效果。
4)统计分析:
数据以平均值和标准差SD表示。对所有随机分配的参与者进行了意向性分析。为了说明缺失值和重复测量之间的相关性,在基线、第12周和第38周评估时,使用加权广义估计方程(GEE)来比较各组的代谢参数(WC、体重、BMI、HDL-C水平、甘油三酯水平、空腹血糖水平和血压)。
通过逻辑回归(SAS PROC LOGISTIC)检查中心性肥胖缓解的发生率。成对的治疗比较是通过线性对比进行的,使用Holm程序来调整多重比较。
2、研究主要结果与次要结果
1)研究者纳入流程:
受试者纳入流程图
2)主要结果和次要结果:
打太极组和有氧运动组在12周干预期结束和随访期结束(38周时数据,即12周干预+26周随访)时,腰围、体重和BMI三项指标都比不锻炼的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不过这两组互相比时,无显著差异。
主要结果
对照组在第12周和第38周的腰围与基线相比更大,而干预组则没有。与对照组相比,TC组和EX组的腰围都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对减少;TC组与EX组相比,没有实质性优势。
次要结果
与对照组从基线到第38周的变化相比,TC组和EX组在第12周和第38周的体重和BMI都显示出更有利的变化(表1)。
尽管在第12周时,TC组比对照组有更高比例患者缓解中心性肥胖,但在Holm调整后,各组之间的缓解差异并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表1)。只有EX组在第38周达到缓解的参与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表1)。在第12周和第38周,TC组和EX组之间没有发现缓解发生率的显著差异(表1)。
表1:主要与次要结果
总体而言,该研究结果显示,与不作任何锻炼相比,每周打太极拳或者有氧运动三小时,坚持三个月后都能显著减腰围、减体重,还有改善各种代谢指标的趋势。研究数据表明,太极拳是一种温和的身心运动,在管理中心性肥胖症方面可以作为常规运动的有效替代。
3、研究优点
这篇研究可谓是严格遵守PICOS原则来展现结果,主要特点及优势为:
主、次要结局指标层次分明;
通过精巧的课题设计计算收集样本量;
统计分析方法详细,同时也对缺失值处理,以及敏感性分析;
研究结果表格规范。
事实上,该研究的创新点其实并不明显。更多地偏向于“证明”而非 “发现新问题”。但整个研究我们通读下来会发现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例如该研究中的广义估计方程,是一种研究纵向数据(比如重复测量数据,面板数据)的方法。
因为我们平时研究中,有时会遇到同一测量对象的多次测量的情况,但是多次测量数据结果之间很可能有着相关关系,如果不考虑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就会造成信息损失。常见的研究模型(比如线性回归)都要求数据之间独立,而这里,就使用了广义估计方程进行研究。
此外,作者有个统计分析小细节,两组均数比较的时候,在计算差值及置信区间时,计算了调整均数差值及95%CI置信区间(Adjusted mean difference (95% CI),以及P值。
所谓的调整均数差值,其实就是控制了基线数据干扰(可能是混杂因素)之后,得到的差值、置信区间、和P值。
在结局指标上采用least square mean---最小乘二平均值。通俗来说,就是矫正均数,正RCT研究分组不均衡因素后得到的结果。
在临床试验中,当结局是正态分布的定量数据时,这类均数却是半数以上顶级医学期刊的主要效应指标。(注意!是顶级医学期刊)
该研究也尽量弥补了部分局限性。首先,30%的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失去了随访,但研究者通过将缺失的数据纳入数据分析,并通过使用Holm程序调整多重比较,来弥补该局限性。其次,文化差异和对太极拳练习的接受程度可能会限制其使用。
然而,事实上,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和泰国在内的多国家已经有相关研究,而这些相关研究初步显示,太极拳对心脏代谢有好处,表明它可以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实施。
medicalnewstoday
在日常工作中呢,我们看一些医学研究设计巧妙、统计方法高超、文体流畅、图标清晰。事实上,我们平时可能多注意些小细节,文章结果看起来会很舒服。
因此,在没有创新点的条件下,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哦~
参考文献:
Effects of Tai Chi or Conventional Exercise on Central Obesity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 A Three-Group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OI: 10.7326/M20-7014
https://cn.nytimes.com/health/20150318/t18taich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i_chi
http://www.shjdfd.com/bq/%CC%AB%BC%AB%C8%AD%B1%ED%C7%E9%B0%FC.html
https://mp.weixin.qq.com/s/8G8tFRqB5YjD5mWgmUIJCg
撰文 | 小毛
编辑 | Jessica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