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思维内容障碍。
原创文章,盗用必究
妄想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思维内容障碍,可分为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嫉妒妄想、夸大妄想、非血亲妄想等,而高达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被害妄想,如被监视、被排斥、担心被投药等。在这种妄想症状的支配下,精神分裂症患者脱离现实,极度缺乏安全感,甚至可能会出现拒食、逃跑、伤害他人、自我伤害的情况,同时可能伴有激动、焦躁的情绪或者是冲动、自我防卫等行为[1][2]。
妄想是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既不符合客观现实情况,也不符合患者所处的教育水平,患者妄想的内容是十分荒谬的,但患者却对此深信不疑,无法被说服,也不能以亲身经验和经历加以纠正。因此,家属应积极应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症状,及时就医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疾病,接受治疗,改善对外界的不信任感,重塑健康人生。
案例:患者许孝然(化名),男性,25岁,因“多疑、被害妄想、伤人毁物、胡言乱语3年余”入院,入院初期因受妄想内容干扰,对病房环境感到不安全,常焦虑地在病房来回走动,经查体评估符合手术条件并完成手术治疗。
案例概况
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异常,表现为:睡眠差,入睡困难、易醒、多梦;敏感多疑,怀疑别人说他坏话,易与人发生冲突;怀疑有人跟踪监视他,跟同学说有人在他手机上安装监控器监听他;心烦意乱,发脾气,与父母敌对;被害妄想,怀疑外婆在饭菜里给他下毒;当时就诊于当地专科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给予服用“西酞普兰、丁螺环酮、米纳唑仑”等药物对症治疗,患者服药一段时间后出现焦虑、肢体震颤等不适症状,后逐渐减药。
2019年患者的病情加重,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低,不愿与人接触及交流,整日待在屋里;对家人漠不关心,打骂父母、摔东西;说话不着边际,说村子里去世的人在他家里;自言自语,自笑,生活被动,孤僻、懒散,当时就诊于当地精神病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给予口服抗精神症状药物治疗,规律服药,症状控制时好时坏。现在患者睡眠差,多梦;敏感多疑,认为有人监视他,在手机上安装监控器监听他;心烦、发脾气,对家人漠不关心,与家人敌对,打骂家人;自言自语、自笑,行为异常,孤僻,懒散,接触被动,不愿与人沟通交流,否认自己有病,无自知力,社会功能明显受损,今家属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我院,门诊拟“精神分裂症”收入院。
术后,患者情绪平稳、复查无明显异常,术前的敏感多疑、幻听、被害妄想、冲动行为等精神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从查房视频中不难看出患者的远期记忆如常、近期记忆无恙,可以准确回忆起过往工作经历、与父母一同到院治疗等事件细节,对父母的敌对倾向消失,日常与父母相处融洽,出院前承诺配合后续治疗,定期参与随访,如有异常及时与我科专家联系,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回报父母的恩情。
如何应对患者的被害妄想症状
作为家属,照顾有被害妄想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相当辛苦,因为即使知道不是真的,还是得聆听病人叙述整个受迫害的过程,甚至患者还会认为家属想伤害他,从而丧失理智和亲情,把家属当作发泄和攻击对象。所以有时候,虽然很想告诉患者真相,告诉他这些都只是幻觉妄想,但可能也只是有害无益,较好的方式应该是寻找专业医生协助,使用药物治疗来控制症状,若患者不配合也可选择住院进行强制治疗。通过长期系统的药物治疗、心理辅导、社会教育和辅助支持等疗法,大部分患者的精神症状会得到缓解和改善,但总有约30%患者的精神症状难以有效控制,精神科医生和家属对此也束手无策!
其实,治疗任何疾病都没有绝招,只是在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中,相对有效的那种方法就算是“绝招”了。对于重症精神分裂症,家属可选择脑立体定向外科微创手术治疗。手术通过物理方法即射频技术,将射频电极插到神经病理环路的特定靶点上,使接触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生热凝固,即阻断其神经病理冲动的传导。因为直接阻断了神经病理信号的传导,不必像药物那样需要参与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所以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虽然脑立体定向手术是微创安全的,但也属于外科治疗手段,需要患者家属、外科医生、精神科医生等多学科专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详细的评估和分析,最终确定符合手术条件的重症精神分裂症患者才可以选择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
[1]王俊凯、周元华(2005).精神分裂症.临床医学,55(6),415-425。
[2]张书森、胡海国(2002).妄想症之社区流行病学.当代医学,29(12),965-973。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