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CT市场总规模达116亿元人民币,占据中国医疗影像设备整体市场规模的14.2%。预计到2024年,中国CT设备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72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8.2%。
日前,浙江省医保局将肿瘤全身断层显像(PET-CT)价格调整为5300元/次,由大病保险支付范围,并于7月1日起开始执行。
PET-CT检查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具有良好筛查和诊断的效果。不过,PET-CT检查项目价格昂贵,一般来说在万元左右,这对患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浙江省医保局将PET-CT检查纳入医保,价格砍半,给患者减轻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据了解,除了浙江省之外,陕西省、黑龙江省等地也已经将PET-CT检查项目纳入医保。未来,将PET-CT检查项目纳入医保推广到全国指日可待。
近年来,肿瘤病发率的增长带动了CT产业的发展。其次,作为新冠肺炎患者的重要诊疗器械,疫情的爆发更为CT产业的提升添了把火。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CT市场总规模达116亿元人民币,占据中国医疗影像设备整体市场规模的14.2%。预计到2024年,中国CT设备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72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8.2%。
自1971年英国EMI公司工程师豪斯菲尔德成功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CT机开始,至今CT产业发展已有50年历史。目前,全球CT产业头部品牌包括西门子、GE医疗以及飞利浦等。
我国CT发展起步较晚,1997年东软医疗成功自主研发出第一台国产CT。自此开始,我国CT市场逐步国产化,目前CT是我国医疗影像产业中国产化程度最高的三个领域之一,并且许多国产高端CT已跨入国际领先行列。
图源健康界
近年来,我国CT产品注册数逐步提升。据械企查小程序统计,目前我国CT有效产品数量共有145款,其中国产产品共110款,占比75.86%,主要包括东软、联影、明峰以及赛诺威盛等品牌;进口产品35款,占比24.14%,主要包括西门子、GE医疗、飞利浦以及东芝等。
在地区分布上,我国北京市、上海市以及辽宁省三个地区产品注册数最多,北京、上海注册数同以45件并列第一,辽宁省注册数以34件排名第三。
自CT实现国产化后,我国的进口数量逐步减少。据众成医械大数据显示,CT所属的医用成像器械当中,2020年减少261件,在进口器械产品高端领域排名第三。
目前,我国CT产业发展已形成一定的本土格局,不少本土尖端企业涌现市场。其中,东软医疗是我国CT系统的最大制造商,稳坐“国产CT一哥”的宝座,在产品销量上紧跟GE医疗与西门子。Frost Sullivan数据显示,2019年东软医疗在中国市场的CT保有量在中国市场占10.4%,位居国产品牌第一名,以12.6%的市场份额在国内64层CT以及128层CT设备厂商排名中位列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2021年5月31日)东软医疗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此举将强化东软医疗CT等高端数字医疗影像器械与核心部件产品的研发以及收购、扩张MDaaS业务、发展销售网络并提高品牌知名度、向营运资金注资和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除了东软医疗外,联影、明峰以及赛诺威盛等“后起之秀”逐步涌现市场。其中,联影在2017年的CMEF(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亮相世界首台全景动态PET-CT,首次实现了全身多组织器官的4D高清动态成像,同时将过去20分钟的全身扫描缩短到15~30秒,探测器灵敏度提升40倍,辐射降低40倍。
图源大公网
尽管我国CT产业部分应用领域已摆脱“进口”的钳制,但目前国产CT主流仍聚集在低端市场上,高端市场仍被西门子、GE医疗以及飞利浦等国际头部企业占据。并且,市面上不少国产产品是“山寨”国际头部企业产品,常常出现运行速度慢,故障率高以及检查误差大等问题。在核心技术上,CT领域仍面临“卡脖子”问题。
为此国家在多项重大政策上明确提出要实现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其中,“十四五”规划明确了要推动医疗设备产业创新发展,将高端医疗设备作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重点之一,研制高端影像、放射治疗等大型医疗设备及关键零件。2月9日,工信部就《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公开征求意见,推进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建设。
宏观政策环境的支持和市场的引导,是我国医疗设备技术赶超的坚实后盾。此外,在5G等通讯技术发展的契机下,国内不少科技创新企业跨界CT等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发展智慧医疗。
2017年期间,腾讯已经发布了AI医学影像产品——腾讯觅影。2020年疫情期间,腾讯觅影攻坚“AI辅助诊断新冠肺炎解决方案”,给整体车载移动方舱CT搭载5G+AI智能诊断系统,针对疫情诊断到发布报告全程不到半个小时,大幅提升了诊断准确率和效率,同时还可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及感染风险。
总的来说,我国CT高端医疗设备发展与国际头部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从发展历史上来看,多数国际头部企业已有百年历史沉淀,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品牌历史均在20年左右,处于发展转型新时期,因此不可操之过急。
在进口替代的道路上,重视人才培养、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是攻克核心技术的关键,也是提升竞争力的基础。除此之外,企业也需要强化销售路径,打响品牌话语权,占领市场份额,形成产业链闭环。
———
转载请注明:众成医械
更多医械行业前沿资讯&行业大数据干货,欢迎关注@众成医械(微信公众号/搜狐号/今日头条/好医工/微博/雪球号/健康界/同花顺/同方财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